《少有人走的路》听书名以为是成功学的书,讲成功之道的,副标题:心智成熟的旅程,才明白其实一本心理学的书。这两年接触“心智”这个概念比较多,我的理解是“心智让自己身心幸福的智慧。“成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一种状态,像是佛教中的“得道”,所以即使活到百八十岁,也未必可以说自己的心智已经成熟,也可能在某一瞬间能够体会到那种状态。
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瑟·克拉克曾说过“我从未长大,但从未停止成长”,因此,对我们来说“心智成熟的旅程”也就是成长的过程,需要用一生的时间。
本
书作者斯科特·派克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医学博士、治疗大师,他治愈了成千上万个病人,以从业经验为基础写作,出版后虽未作任何宣传,但经人们口耳相
传,迅速畅销起来,并被翻译成二十三种以上的语言,销量它曾在美国最著名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二十年,创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翻开本书的首页,名家推荐二十多人,其中还有一位佛学法师,这也在一方面说明了宗教与心理学之间许多相通的关系。
作者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心理疾病,只不过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一点我们许多人是不愿意承认的,毕竟“心理有病”是一句骂人的话。
有人说21世界是心理学的世纪,尤其是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温饱问题已经不是主要问题,幸福问题主要取决于心理是否健康。
在这一点,美国人好像更加注重自己的心理问题,30%的美国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医生,定期疏导心理问题、宣泄情绪和压力,可能更能提升幸福,有人说“美国人心理更健康,中国人神经更坚韧”,是说中国人含蓄,能忍,总是克制,但这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
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主要是两点,也就是对两个概念的理解
一、自律
万维钢说痛苦是不满足,武志红说痛苦是不接受,但无论如何,人生都是苦难重重。
富兰克林曾说过“唯有痛苦才能给人带来教益”,因此面对痛苦和问题,真正的智慧是不逃避,而是迎上去坦然的面对。
何为自律?我之前写过一篇关于自律的文章,《自律是自虐?还是自由》,本书作者给自律定了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这四个原则很容易理解,而给我最大的启发是,自律需要保持耐心。
作者在文中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修理汽车,文中这样描述
我躺在方向盘下面的车底板上,提醒自己尽量放松,深深的吐出一口气,然后耐心的观察了好几分钟,集中注意力,最终在一堆的电线、管子和杠杆中找到了症结。
这样让我想起来,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时,总想快速的解决,或者回避、拖延,以期待问题能够自行消失,然而这样往往没能解决问题,反而总是被问题拖累。
自律就是要耐心,李笑来经常说看他的书和文章要求一字不差的阅读,就是要培养自己的耐心,当我们拿到一本书的时候,首先做个深呼吸,清理下大脑中刚刚发生的事情、忘掉下一步要做的事情,集中精力,开始做手头的事情。
这不就是活在当下吗?这不就是保持正念吗?《正念的奇迹》
二、爱
自律能让我们承受痛苦,并学会解决各种问题,我们的心灵在整个过程中不断的成长。所以说自律是我们心灵进化最重要的工具,那为什么我要约束自己,承受痛苦呢?
一切皆因爱!爱是一切的原动力。
作者说,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这一句话里面有三点值得我们回味:
1.爱需要意识和潜意识的目标一致;
2.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3.爱是自爱,也是爱人,共同成长;
在
爱的过程中,人会得到特殊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来源于自我界限的拓展,我们会把对方视作自己的一部分,希望对方能够成长。在有这种体验的同时,我们感觉自
己的灵魂无限延长,希望吧激情乃至生命奉献给对方。对某种事物长期的爱,使得我们生活在了精神贯注的境界里,是自己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相互模糊,达到区
别于狂喜的满足感。
之前我在《育儿先育己,做孩子最好的朋友》提到过对待孩子要有“无条件的爱”,一种不要求回报,不为自己的“面子”、不为控制孩子,多关注孩子的爱。
“你是我们所爱的孩子,你是可爱之人,无论你做什么,无论你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始终都会支持你、爱你”。
在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中也提到过,爱是一种接纳,不论对方投射过来的正能量还是负能量,都能够转化为光明能量。
另外,我想说的是爱不是依赖,爱也需要独立,需要自尊自爱。安全感的提供,并不由依赖产生,而是由内而外。
在爱的过程中,需要投入,会有风险,也会有各种矛盾,但这都是必然的,我们要终其一生学会如何爱,因为只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禅定时刻
今年下半年才开始接触心理学方面的书,这我为打开一个新的世界,学心理学不是想分析别人,影响别人,而是更好的认识自己,以前自己总说成长是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现在我改变了想法,我认为成长就是更好的成为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