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现在的东北地区始终是处于中华帝国的边缘地带,但东北地区的族群却极大地影响着华夏文明的发展和演变,探寻东北地区的远古人类的发展脉络是解读华夏民族的形成和变迁的关键点。
东北地区的古人类如果按时间划分,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阶段,一万年以内的古人类和一万年以上的古人类,分界点就是第四纪大冰期的最后一个冰期,距今大约一万两千年左右。
第四纪大冰期是地球史上的一次大冰川期,大冰川期又可以分为多个冰期和间冰期,而现在的我们就生活在第四纪大冰川期的间冰期里,也被称为冰后期。
在一万多年前的冰川期,东北地区基本都在冰川的覆盖之下,而在这种环境下,该地区显然不会出现频繁的人类活动,而在此冰期之前的上一个间冰期,生活于此的古人类显然不会存留下来,或是灭绝或是迁徙。
现在的问题是,距今一万年以内的东北地区的古人类到底来自哪里。
过去的主流观点认为,东北地区的古人类是由东亚地区的南方族群向北方扩张迁徙而来的,例如由华北平原的族群向东北平原迁移,并且形成了新的族群。这种迁徙情况当然是存在的,但不足以解释东北地区境内的所有族群的演变情况,而且这种观点与真实情形可能相去甚远。
事实上,东北地区的古人类遗址的分布与我们过去的认知是相悖的,例如,处于北部的黑龙江一带的古人类遗址的分布范围和时间跨度并不比南部的辽宁一带的晚,并且其文化特点更接近于西伯利亚部分地区发掘的古人类文化,甚至存在过有更古老的与欧亚大陆西部相关的古人类。
在探究人类起源和迁徙这件事上,我们的视野和想象力可能都过于狭窄了,过于依赖从已知来推论未知。尽管这是一个严谨认真的态度,但在缺乏广泛的国际合作的前提下,过于严谨的态度对探究真相可能并不总是有益的。
今天的中国北方人同欧洲东北部的部分人群存在某些较近的突变基因,这似乎也说明,在远古时期,欧亚大陆的北部存在着一条人类族群的迁徙通道。而由于地理和气候原因,在同纬度下,欧亚大陆由西向东是逐渐变冷的,也就是说,当冰川期结束后,冰川消融是存在一个梯度的,其情形应该是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渐退却。
处于欧亚大陆东北角的西伯利亚和东北地区显然是冰川最晚消融的地区之一,而人类自然也会随着冰川的消融轨迹进行迁徙扩张,那么迁徙到东北地区的显然不止有由南向北迁徙的东亚族群,必然也会有由西向东迁徙而来的欧亚大陆北部族群,而且这个族群同时也会向冰川退却的欧亚大陆的西北角扩张,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东北亚族群和北欧部分族群存在较近的共同遗传突变的原因,这个分化距今可能只有一万年左右。
这种迁徙显然并不是一次,而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从一万年前到近代,甚至现代,这种迁徙都一直存在着。从大的视角来看,近代的斯拉夫人向东扩张和汉人闯关东都属于此类情形。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记载是围绕中原地区展开的,关于东北古代的信史少之又少,而当地的早期族群虽然存在多种语言却缺乏文字,其传说和史诗也都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这也是研究东北地区古代历史困难的一个原因。
当下的主流观点认为,古代的东北地区存在过三大族系,由南向北,分别是东胡、肃慎和濊貊。事实上,这是一个很笼统的划分,真实的情况显然要比这个复杂得多。尤其是秦汉之前,东北地区内族群分布与中原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反而更像美洲土著族群的分布情况:族群规模较小,分散而独立,渔猎为主,并且形成多种语言体系。
但东北地区的族群又有一个不同于美洲土著族群的独特之处,也是影响着中原文明发展的重要原因,那就是东北地区的族群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和影响。
当气候处于温暖周期时,其族群是松散而安定的,各个族群处于一种“小国寡民”的状态;而当气候处于寒冷周期时,族群会出现严重的生存危机,其族群之间开始结盟,然后建立起强大的军事集团,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和满人等皆属此类,这些军事集团需要为了生存而进行掠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唯一的扩张方向就是其南部的中原地区。
中原地区生活着的农耕民族往往难以抵挡这些游猎民族的进攻,这也就意味着中原地区的改朝换代和民族融合事件的发生,这个过程通常是极其惨烈和混乱的,所以说,中原王朝的兴亡往往是与气候的周期变化存在着密切关联。
由于是气候寒冷导致的生存战争,所以当东北地区的军事集团占据中原之后,通常意味着整个族群的迁徙。这种迁徙发生之后,东北区域往往会处于空置期。而当气候转暖之后,又会有新的族群向该地区迁入,其来源不外乎由南向北和由西向东的两条路线。
由南向北迁徙的族群通常会占据东北地区的南部,也就是现在的辽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而由西向东迁徙的族群会受到东北平原西部横亘着的大兴安岭的阻隔,于是会分化为两个支系,其中一支沿着大兴安岭南麓,由蒙古高原进入辽西地区,同样会扩张到南部。
另一支会从大兴安岭北部迁入,所以通常会扩张到东北地区的北部,也就是现在的黑龙江、吉林一带。这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南部更倾向农业文明,而北部更倾向于渔猎文明,但两者又多少都有一些游牧特性。
在远古时代,倾向农业的南部族群通常会比北部族群拥有更先进的文化,但北部族群受气候环境的威胁更大,其游猎特性决定了他们在军事上拥有更明显的优势,所以在东北地区内部,往往是北部族群向南迁徙并取代南部的文明而建立统一的军事集团,历史上的肃慎人、鲜卑人、靺鞨人和女真人的都是发源于北部的族群,而契丹人属于崛起于南部的族群。
东北区域内的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族群之间是有很大差异的,既有完全替代的情况,也有后迁入的族群和原有族群混血的情况,所以会既有共性又有差异,但绝对不是简单的一脉相承。
当今的东北地区的人群分别也许可以给我们展示一个很好的范例。现在的东北人其实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关内迁徙而来的,主要是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地的汉民;另一类当然是在此之前的东北地区的原住民,以满、汉、蒙为主,还有一部分朝族、锡伯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而且前者的占比明显要大于后者。
所以仅通过现代东北的人群的基因并不能反映出古代东北人的群体分布情况,而这种族群的大范围替代的情况,在东北的历史上很可能伴随着气候的周期变化发生过多次。
最复杂的是,现在的东北人是闯关东的山东人、河北人和少量山西人的后裔,而这些迁徙的北方人的血统在更早之前已经融入了很大一部分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等多种古代东北人的血统,甚至可能史前就已经出现了这种血统融合。
总的来说,东北地区的民族融合是非常频繁的,族群的迁徙通道有两条,一南一北,而人群来源主要是三种,华北平原上的东亚族群、蒙古草原上的北亚族群、西伯利亚高原上的欧亚族群。其实还有一种规模相对较小但不能忽略的族群,那就是沿着海岸线,途径渤海湾向辽东地区迁徙的渔猎族群。并且由于气候的周期变化,迫使东北地区的各个族群之间发生融合,这也导致东北地区的族群混血要比其它地区复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