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化,这个词,是最近在我的意识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也是促使这个主题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什么是理想化呢?过高评估他者,将其完美化,忽略或者否认其客观存在中某些不符合自己期望的部分,以致于对其产生认知扭曲和不真实。理想化是夸大性自体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个阶段,个体将全能感从自身转移到他者身上。
理想化常常发生在想象层面,与个体的深层渴望连接,呈现出来就是个体对他者有着很高的期待。当想象与现实碰触的时候,他者呈现出不符合个体期待的部分,个体的期待坠落,深层渴望未被满足,理想化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个体产生很大的落差感,并陷入极度失望中,从而走到另一个极端,产生对他者的过度贬低。理想化的过程,就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过程,这两个状态都忽略了他者的客观存在,对客观存在的认知有些扭曲。
理想化,是个体生命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阶段。如果这个阶段顺利通过,会助力自身发展,如果这个阶段发展受阻,有可能个体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陷入“理想化—破灭—理想化”的重复模式里。
说到这里,我好像特别停顿了一下,这个地方是我的一个痛点。小时候父母之间过多争吵,彼此攻击,彼此贬低,可能母亲逻辑更清晰,嘴皮子利索,所以,好像最后失败的总是父亲,而此时,我又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对父亲的心疼。这种外在的冲突内化到我的心理结构中。在我的内心,也呈现很多的冲突,自己的某一部分攻击另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我也会常常在父亲那里看到被母亲贬低的部分,所以很难在他们身上顺利完成理想化。
现在,再回头看到这些,对于我个人成长过程中,常常出现的“理想化—破灭——贬低——新的理想化”这样的模式多了很多理解,当年为什么会对军人那么痴迷,青春期为什么总是会陷入暗恋的状态,为什么会让自己陷入压抑的情绪里走不出来,为什么会常常失望,为什么总是觉得很无力,是因为我的某些认知是扭曲的,我被自己的一些认知限制着。
虽然看到,依然在经历。曾经,让我很迷茫,不知道何时是个头。最近有个觉察,当我带着觉知去一遍一遍经历理想化时,理想化的周期越来越短了,随着理想化而来的那些情绪和动力似乎也越来越淡弱了。这让我很欣喜,仿佛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
其实,仔细想想,这不也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吗?理想化发展受阻,某些力比多固着于某个点,当你像个观察者一样看着这一切发生的时候,其实也是疏通阻塞的时候,可能开始是一个小洞,一遍一遍,慢慢地,那个小洞越来越大,直到被固着的能量完全释放流淌,这个情结也就被化解了。
此时,又想起前几天的一个中午,在单位小路上散步,看向延伸到远处的不断变窄的小路,内心闪现一些念头。实际路的宽度和呈现在我视线里的路之间,是有很大的差异的,但因为我已经数次看到,已经知道它们之间的差异,窄,只不过是我的错觉,所以我不会把视觉感知真的当做现实的路来对待。
同样的,我们对他者的期待也会产生类似的现象。在关系里,我们把自己的渴望投射到他者那里,感受到的也是一种类似于错觉或者倒影一样的东西,这并不全是他者身上客观的存在,而是经过我们自己加工后的结果。
觉知的意义是什么呢?知道理想化这部分是来源于哪里,它是怎么产生的,它的深层需要是什么,是自己的还是他者的,厘清这些,可以帮助个体看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及边界,哪些是自己的,可以自己控制的,哪些是别人的,不该去染指的,由此,在现实与想象的交互中重构自我现实感,化解理想化情结。
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化解理想化情结,不是完全杜绝对未来的期待,对他者的期待,而是让个体立足现实的情况下,尽量对他者保持贴合实际的相对合理的期待。这个合理的期待,给个体自身和关系发展提供了一个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