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缠中说禅解《论语》
道不闻,则无由“学、行”。
然而,就这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熟悉 的话,却经常被解释成类似“早上闻“道”,晚上死了也值得”之类的搞笑玩意。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请问:晚上才死,那中午干什么去了?
如果真是“早上闻“道”,晚上死了”,就算值得,也是私道,不能惠及旁人的私道,又有什么值得不值得的?
其实,“死”,不是死去的意思,而是“固守”的意思。所谓“固守”,也就是“承担”。
而“朝、夕”, 不是单纯的“早晨、晚上”,而应该从“天、地、人”三个角度来考察。
从“天”的角度,代表了时间上的“开始、最后”,从“闻其道”开始,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
从“地”的角度,代表了“东方、西方”,也代表了整个天下所有的地方,无论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
从“人”的角度,最大的承担就是生死的承担,所谓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
只有从这三方面去理解,才是真知道“朝、夕”。
原来的断句“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是不对的,由于古文都没有标点,因此断句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千古以来被惯用的这个断句,就把“死”真当死给搞死了。
而从上面的分析知道,这“死”是“固守”、是“承担”,相应的断句就是“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其实,里面的“道”字是可以省略的,因为整部《论语》就是说这圣人之道和行圣人之道,省略“道”并不会影响理解,“朝闻夕死”,这更符合古汉语的语气。
光“闻”不“死”,是不能行圣人之道的,只能是口头玩意,而历史上的腐儒们,最大的弊病就是光“闻”不“死”,这“死”,是“固守”、是“承担”,而要“固守”、“承担”,就必须“死心塌地”、“痴心不改”,偷心不死,是不可能行 圣人之道的。
缠中说禅释义:“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从“闻其道”开始,无论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只有这样,才可以行“圣人之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