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听《断舍离》,试了三次,始终静不下心来听。决定放下,听了雁行的《整理朋友圈》。今晚再听,一下子就进入状态了,很平和。
时机好重要!当你准备好,你需要她了,你就好容易进入。所以,我一般都不勉强自己,先放一放,舒服最重要呀。我想,这也是对自己好的一种方式吧。
老师说,要让自己燃烧起来,让自己喜悦。想到自己的工作,每天跟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在一起,好滋润哦。虽然需要不断学习,不停地让自己变成最好的自己。因为,我们是在用生命影响生命呀。但是,好开心,好满足,好多可以重过童年的机会,很满足、喜悦。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已经是一笔好大的财富了。
老师介绍伞的时候提到“匠人精神”,个人是非常喜欢“匠人”二字的。之前听了罗辑思维,晓松奇谈关于“匠人精神”的专题,感觉好棒,很感动!老师说这会是具有温度感的体贴,立刻就想到“心泉”,这是一个有温度感的体贴的地方。这里的人儿、伙伴,何不是体现一种匠人精神!我们用自己的生命去感受、去觉察,再用我们有温度感的方式去传播、去分享,大家从中的受益,得到的对生命的滋养,就是我们用心的“作品”呀!
老师说,断舍离对他来说是:自我滋润、发现自我、宠爱自我。断舍离不是目标,只是过程。通过这个过程,透过扔东西,精挑细选,沉淀下来跟我们有连接的物体,来实现我们想要的状态,美好的理想。
老师描述了一个非常形象的画面:有一个湖泊,断就是要在湖泊的入口装一个栅栏,一个过滤器,把不符合你的目标,你的标准的东西,在门口放生,不要带入。舍是出口,要把已经不匹配生命节奏的东西,大胆地流出去。因为湖泊是有总量的限制的,控制好了出入口,湖泊才能达到平衡状态,生命才会自如、滋润。离就是要后退一步,站到更广阔的空间,看到所有的大局。就像Google地图一样,站在月球上看地球。老师的形容好形象,这幅画面已经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了。
老师还介绍了断舍离的四要素,来帮助我们,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更加了解自己。可以经常做这个练习,可以更深的觉察。
第一,是你透过这个物品、关系看到什么什么。比如:衣服,看到它的款式、设计、颜色。
第二,你的感受如何?看到这件衣服,你有什么感觉。开心、喜悦,还是羞愧、排斥。
第三,问自己,你的什么生存需求被满足了,什么没被满足?(注意,不是表层需求)像老师提到他有同款几种颜色的皮夹克,他与父亲的连接被满足了。因为小时候到军营探望父亲,父亲常穿皮夹克,拥抱父亲时可以感受到皮的手感。
第四,思考下一步的行动,怎么去优化需求?如何能够做到,付出更少,得到最大的效果,满足生存的需求。老师意识到,买皮夹克其实是满足了自己对男人该有品质的追求,因为穿皮夹克的父亲是修飞机的,觉得父亲是有力量感、自律、冷静的男人,是个榜样。意识到这些,老师就会通过其他方式去满足自己这些生存需求。就像,每年拿出收入的10%—20%作为学习成长基金,来投资自己。
很开心,自己每年都有在投资自己,学习成长。去年参加了P.E.T.工作坊,今年3月再参加复训。遇到“心泉”这个平台,好幸运,可以跟一群同频的伙伴们结伴前行,感恩。
以下这个有意思的观点也让我印象深刻,很爱听。
在整理、扔东西的时候,当不舍得扔时,我们内在可能存在羞愧感、罪恶感,觉得自己在浪费。也许还会有对未来的恐惧、担心,因为怕,万一扔了,以后要用怎么办。所以很容易造成杂物泛滥,很多多余的东西堆在一起,容易麻木我们的心灵,麻木未来的目标,麻木对未来的追求。
从另一面看:可惜、浪费、万一的背后,都有一些美妙的正面动机。浪费的背后是想告诉我们,物尽其用。万一是要我们做好对未来的预测与规划。
今晚最大的一个感受还是:原来断舍离不仅在说物品,也在说人际关系、沟通的模式。这是我的新发现,开阔了我对断舍离的认识。期待未来老师有对于人际关系、沟通模式的断舍离篇。
不想过算了、将就的生活,要过宠爱自己,不将就的生活,就要学会跟自己的感受相处,不要对自己太苛刻。(推荐风铎老师的文章《你为什么要对自己那么苛刻》,好有共鸣,很喜欢,看了又看)
接下来我要做更多关于“断舍离”的练习,让我的身心都更加轻盈,可以轻松跳跃、飞翔。
感谢齐文老师通过自己生活经验、学习成果得出的有温度感的分享,受益匪浅,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