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氏,在远古是一个世代传承的氏族部落,时间远久,故而神话为人格化的神,曰共工。这个部落,应该擅长建造与营建,所以应该是后世工匠的鼻祖。只是恶名远扬,工匠们不敢认祖归宗而已。
因为掌握技术,妥妥的一个理工男性格,在反对“奇技淫巧”的时代中,“生不逢时”是这个氏族部落的悲剧主题曲。所以,对共工的描述只能是一个亦正亦邪的人物,而在众多史料记载中,对共工的评述基本上都是负面的。《尚书 • 舜典》中记载:“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平四罪,成为尧帝众多功绩中的重要一笔。正邪之争,皆是以力服人,打不过自然没有发言权,但是尧帝还是把罪人的能力发扬光大,以流放之名去改造边远蛮夷之民风。
在不多的古籍记述中,对共工的才华和技术能力是肯定的;共工为古代神话中的水神,自然代表了共工氏族在水利工程上与自然力量博弈的水平,所有的能力其实都是被逼出来的,所有的智慧都被大自然训练出来的,这种能力无法被抹杀。所以舜帝在流放了共工之后,还是采用了共工所传下来的水利工程经验来治水。《尚书 • 舜典》有一句话:“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意识是说共工在建造技能上的贡献是很大的。但后一句舜帝的评述就很有意思了,曰:“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意思是共工言行不一致,乃大奸大恶之人。这句话一般是政治家给理工技术强者的评语,因为理工直男的认真,常常缺少变通迎合策略上的需求。《管子 • 揆度》记载:“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史记 • 补三皇本记》也记载了:“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也说明共工氏在资源、领地、工程技术上有超越其他部落的能力;因为强大,故而产生威胁,或许这也是共工氏灭亡的原因。
旷世之战不可避免。《列子 • 汤问》记载了这场旷世之战:“其后共工氏与端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最后还惹得女娲娘娘来善后,成就“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因天地重置,故而在金文上呈显出“工”字一竖多个点:
如果按照“经”字写法:
其中
的圆点代表强调或提示的话。“工”字一竖多的那一点,也就是诛灭共工的一个标记;诛灭共工,世界得以新生,所以“壬”在字义之中也有怀孕的意思,代表新生。同时,在治水的能力水平不可取代的条件下,仍然让“壬”代表天干并代表冬天和北方的时空位置。所以,一个“壬”居然还有这么深刻的历史痕迹,上万年的传承,这种记忆已经深耕于华夏民族的潜意识海洋之中,在海底最深处,那道伤痕或许还在流血。
写得有点伤感,有些画面只在脑海中闪过,无法描述。就当曾经的建筑师的我,以某种感怀祭奠一下这位神话中的理工直男吧!
202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