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最近非常流行,倍受争议而又被下架还不知道上架没有的书。
我会肤浅到仅仅因为这样才去阅读这本书吗?答案是肯定的,我还真是因为这样而去阅读的,不仅如此,还带了20位小伙伴一起读。
哈哈哈,以上纯属玩笑啦,阅读,是来源于它的作者,中国出名的几位心理咨询师之一,更来源于,它是一本触碰人性与自我成长的书。
在很早很早的时候,一直在思考,我存在于世间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如此努力去工作?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些都是一些无解的命题,在朋友看来,纯属吃饱了撑着,只是,我还是会思考着,并因这种思考,去不断的选择着生活,或,被生活选择着。
我选择,我自由,我存在。
工作中,一直会跟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打交道,也涉及三教九流各行各业,更有一些人,从陌生,成为了还不错的朋友,而选择能成为朋友的很重要的一个准则,就是真实,好与坏,都来的特别真实。特别不太能接受的,就是面具,就是从不愿在人面前展露实在的自己,有任何的想法于欲望都隐藏在以道义为名的,以为国家为集体为谁为名的面具之下。或者,在我的思维之中,有特别强大的包容性,我能包容欲望,自私,自我等等在世人看来不太好的东西,但包容不下虚假。
这是一种执着。自恋的我,还蛮喜欢这种执着的。既然为人,本就是生来并不完美,带着种种缺陷而来,并在漫长或短暂的人生中,不断修行,逐步的,趋于完美。那,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下,又有哪些是可以去修正的?中国式好人,愚孝,家族共生,全能自恋,经由学习,觉察,作出属于自己的选择与成长的方向。
对孩子的教育也如是,0岁到1岁,在他还未能正确表达之前,给予越多的爱与回应,对他心灵的健康发展就越有帮助。这也是现在的孩子活得越来越张扬与个性充满活力的原因?正是有着我们这样不断成长的父母,才能教育出越来越赞的下一代。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做的事情不是教育他,而是要经常的问自己,发脾气是因为对方违反了原则性问题还是挑战了面子问题,或者,是让他成为了自己工作生活情绪的宣泄对象吗?我有把他视为独立的个体吗,还是,让他成为我的附属品而存在着?我有没有引导他该从小学习为自己的生活而负责,作出选择,承担结果?除了他,我还有没有属于自己的爱好,生命的意义,享受爱与性的乐趣?他有一天要离开独自生活独自去闯,我是祝福还是担心并想方设法留下他?一个家庭,如果每个人都有一个完善的人格,孩子不会差,日子过的也一定会幸福。而自己没有完善的人格,妄图用爱要求对方去实现自己从未实现过的愿望,圆自己从来不敢圆的梦想,走自己想他走的路,那这不是爱,这是以爱为名的绑架。
如果你决定阅读这本书,请有心理准备。首先它很厚,479页;其次它会让你不舒服,带暗黑色系;再次它内容很多重复,没耐心会觉得烦躁;最后,它会带来改变,让你觉察些什么,让你抗拒一些什么,就是改变,没有好坏的区分。
对我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条流动的河,我在中间遨游了一圈,没有抗拒,也没有反弹,就这样畅顺的流进了心,滋润了一部分心灵,然后,流出去,似乎学到了一些,但又无法用语言去表述,无可否认,一定有些知识与观念,是我接受并内化掉了,有点小玄,就是当下之感。杂乱的知识体系,自由的阅读,带给我多元的思维视野,快乐~3月第二本书,阅读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