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1369年-1415年3月4日)字大绅,号春雨,明代江西吉水州(今江西吉安吉水县)人,明朝初年著名的大才子,也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位内阁首辅。解缙出自书香门第之家,自幼聪慧好学,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中式丁卯科江西乡试第一名举人(解元);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二月,礼部会试第七;三月,殿试三甲第十名,赐同进士,授中书庶吉士。解缙步入官场后备受朱元璋的赏识,历任监察御史、翰林待诏等职。明成祖永乐元年,入直文渊阁,参与机务;永乐二年,晋升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是为内阁首辅。
解缙历仕洪武、建文、永乐三朝,与杨慎、徐渭一同被后人称为明朝的“三大才子”,还曾主编过《永乐大典》、《列女传》。然而其官虽至内阁首辅,却始终未能施展政治抱负,最后因牵涉储位之争而在47岁时死于冰冷刺骨的皇权之下。或许解缙更适合做一名才华横溢的才子,而不是天真直率的政治家。
以三篇奏章名满天下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解缙联捷戊辰科三甲第十名进士,因与其兄解纶、妹婿黄金华同登进士第而名扬天下;当时官场上普遍认为此子才华横溢,日后前途必不可限量。朱元璋也非常器重他,甚至在百忙之中亲自接见与他,大受感动的解缙在被接见的次日便上奏《大庖西封事》,对朝廷的司法、监察、吏治等提出诸多意见,尤其指出朱元璋刑罚太重、杀人太多,主张应当简明律法、赏褒善政。史载:
“一日,帝在大庖西室,谕缙:“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缙即日上封事万言,略曰:臣闻令数改则民疑,刑太繁则民玩。国初至今,将二十载,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尝闻陛下震怒,锄根剪蔓,诛其奸逆矣。未闻褒一大善,赏延于世,复及其乡,终始如一者也。……”
这篇奏章被朱元璋大赞,“书奏,帝称其才”,受到鼓舞的解缙在不久后又呈上《太平十策》一文。解缙在此篇奏章中建议朱元璋仿效上古井田、均田之法,行封建、郡田之制,强烈批评朱元璋政令频繁变化、杀戮过多。然而此时正逢胡惟庸案发酵之时,朝中各级大臣牵连甚多,解缙在此时提出 《太平十策》不知是太过天真还是直率。这篇奏章呈上之后,朱元璋很快便以“缙以冗散自恣耶”的理由将其贬为江西道监察御史,但可以看得出来朱元璋还是留了情面的,要知道在当时凡牵连到胡惟庸案者,轻则自己身死,重则祸及家人。
尽管这次贬谪很明显是朱元璋对解缙的警告,然而恃才傲物的他却没有理解到朱元璋的用意。洪武二十三年 (1390),朱元璋以胡惟庸案株连李善长满门,解缙竟然为李善长辩护。他向朱元璋呈上奏章《代王国用论韩国公事状》,公然为李善长鸣冤叫屈,并在奏章中劝诫朱元璋:“臣恐天下闻 之,谓功如善长且如此,四方因之解体也,今善长已死,言之无益,所愿陛下作戒将来耳。”朱元璋对胡惟庸恨之入骨,一手提拔了胡惟庸的李善长自然也在其清除对象之列。朱元璋于是不再容忍解缙,但也没有把他归到胡党之中去,这或许是他了解解缙的书生之气,亦或者仅仅是看在与解缙父亲的交情上。洪武二十四年( 1391年) 正月,解缙的父亲解开进京面圣,朱元璋对他说:“大器晚成,若以而子归,益令进学,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解缙遂罢官回乡、闭门思过去了。
洪武三十一年( 1398 年) ,朱元璋驾崩,解缙闻讯后赴京奔丧,想要谋求一个官职。然而御史袁泰立即以“违诏旨,且母丧未葬,父年九十,不当舍以行”弹劾他,解缙因此被贬到河西地区(今甘肃一带)。原来解缙在洪武年间为官时曾写过一篇 《论袁泰奸黠状》导致袁泰被处罚,俗话说“宁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这袁泰可是一个标准的小人。但毕竟已经有8年的锻炼,此时的解缙已经初步具备政治家的觉悟,他写信给建文帝的宠臣礼部侍郎董伦。在董伦的不断斡旋下,解缙在建文四年被召回京师复职,担任翰林待诏一职直到朱棣攻入南京。
位及人臣与储君之争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后大肆诛杀建文帝旧臣,“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坐奸党死者甚众。”然而此时的解缙已不复当年得幼稚,早在朱棣进入南京之前即 “叩马首迎附 ”,由此成为明成祖面前的大红人。永乐元年(1403年),解缙与黄淮、杨士奇等入直文渊阁,次年晋升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成为大明历史上首位内阁首辅。
永乐元年 (1403),夺得帝位后的朱棣为了彰显其文治,遂命翰林院学士解缙、太子少保姚广孝为监修,负责编纂一部大型类书以方便查找古今书籍。该书在永乐二年(1404年)首次编成,初名《文献集成》,但明成祖过目后认为其“所纂尚多未备”,故而下令重修;永乐五年(1407年)再次编成,明成祖亲自命名为《永乐大典》。
编纂《永乐大典》代表“盛世修书”的传统,如宋代修《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清代乾隆时修《四库全书》等,是一个时代“文治”的象征。《永乐大典》收录中国明代之前的图书文献近八千种,是华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缉书,内容包括十三经、史书、子书、集部、释藏、道经、农艺、戏剧、工技等各类典籍,全书正文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11095册,约3.7亿字。编纂这部书或许是解缙一生中最为重要的贡献,从此名流千古。
然而解缙恃才傲物,得到朱棣的赏识之后又重现其坦率直言的性格,为此得罪了不少人,但这还不至于有性命之忧,最终致其于死地的还是储位之争。朱棣登基后一直在立太子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按照他的内心想法自然是要立自己宠爱的次子朱高熙为太子,但长子朱高炽不仅是朱元璋亲自册立的燕王世子,而且朝中文臣以《皇明祖训》中的“长嫡承统,万世正法”为由坚决拥护朱高炽为太子,所以立储之事一直没有决定下来。朱棣曾征求解缙的意见,作为儒士的解缙自然是坚决支持朱高炽,朱棣遂立长子为皇太子。然而这么一来,解缙可就彻底得罪汉王了,自此以后只要有机会,朱高熙就会在朱棣面前说解缙的坏话。史载:
“引拔士类,有一善称之不容口。然好臧否,无顾忌,廷臣多害其宠......先是,储位未定,淇国公邱福言汉王有功,宜立。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高煦由是深恨缙。”
永乐四年 (1406年) ,解缙上疏劝阻进攻安南未果,逐渐失去朱棣的信任。永乐五年( 1407年) ,汉王朱高熙诬陷其“泄露宫禁秘密 、坐廷试读卷不公”,解缙先被贬为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参议,后又被贬至安南督运粮饷。永乐八年( 1410年) ,解缙回京奏事,此时恰逢朱棣出征蒙古未还,于是在拜见太子之后便返回安南。作为一名臣子此时应当避嫌,但解缙丝毫没有这个意识,朱高熙在朱棣返回南京之后诬陷其:“私觐太子,径归,无人臣礼”。明成祖大怒,解缙遂被锦衣卫逮捕下狱,同时被牵连的还有大理寺寺丞汤宗、宗人府经历高得抃等一大批太子党人。
永乐十三年(1415年)正月十三日,锦衣卫都督佥事纪纲向朱棣呈上囚禁犯人的名单,朱棣看到解缙名字之后说了一句:“缙犹在耶?”解缙的命运就此已定,纪纲将其灌醉后埋到雪中活活冻死。
解缙的大起大落应证了那句话:皇权之下,无人可以安身立命。
参考资料:
《明成祖实录》,明朝;
《明经世文编》,陈子龙,明朝;
《明史》,张廷玉等,清朝;
此为个人见解!欢迎交流与讨论!求赞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