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我们迎来了大咖张良老师的课,从标题我就知道,今晚的课程很有料(未来课程设计师)。每一期来云访谈的老师,都会有贴标签,但是今天张老师的标签和前几位老师的不太一样,前面几位老师的标签都是在教育圈里,张老师的标签很跨界:高中老师、南风窗记者、自由媒体人、自由作家、校长、创业者、企业家,每个身份的转变真的让人钦佩。
在高中当了两年的老师后,1996年张老师跳槽到南风窗做了一名记着,用三年的时间写了一篇非常有深度的报道《改革总动员,摸着“地雷”过河》,从老师到记者,张老师何尝不是摸着“地雷”过河。思考一下我们现在的状况,我们总是把自己局限在一个老师的范畴,不去思考、不去探索、不去拓展,这个跨界,哪个我不行,我们失去了一个老师应该有的学习能力,我们都没有面对未来的能力,我们又如何教会学生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2008年,张老师又一次跳槽了。2008年,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张老师辞了工作,丢下了合伙人,用三年的时间去追踪采访了170多位亲历者的口诉,重现震后七天七夜真实的场景,悲壮的拯救与无尽的爱。这是怎样的一种勇气。这使我们不仅要思考:面对灾难,教育要做什么?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2012年,张老师又做了一件大事,创办了泉源高中。这个学校和我们印象中的学校不一样,它没有固定的学习场所、没有固定的课程,一边游一边学,在行走中学习,师生共同待在不同的地方,进行阶段性学习,以此来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还把课程设计为主题,把各科的知识融入到游学生活场景里,学生不仅仅学到了知识,还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未来――生活即教育。
张老师认为,一个老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教练,因为教练会花很多心思激励球员,尽量让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合作中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这就是老师该做的事情。他就是一个出色的教练,你呢?
2015年,张老师再次回归教育,创办“爱米云助学”。他想将泉源学校的成功经验推广到更多的学校,帮助更多的学校做好教育创新,将教育和互联网紧密,让我们的教育更智慧。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倡导,学生不应该成为教育的被动接受者,更应该是教育的参与者,学习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学习中心。
面对未来,我们的学校要注入新的教育理念,我们的学校要教会学生如何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教育有很多可能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激发人内心的力量,开启心中的泉源,就像活水,源源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