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接下来,我会为大家分享一本书叫——《非暴力沟通》。它的作者是美国马歇尔.卢森堡心理学博士。
这本书是我在今年二月份看的。算是时间距离较近一次看的课外书。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视角来解读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这本书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说明了人们在沟通中产生暴力语言的原因以及非暴力语言的沟通模式是怎样的。可以帮助我们用不批评,不指责的方式去与人交谈。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作者提出,当我们在听到批评的时候,可以学着先去观察和感受,对方在语言或者肢体上反映出的对方的需要,并且思考自己的需要,这样思路会清晰很多,然后我们再去进行沟通。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人性是相通的——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
我主要从两个要点进行演讲。抽取了书中的三分之一。1.是什么蒙蔽了爱?2.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点
1.是什么蒙蔽了爱?
在这里我想分享,我的亲身经历。有天我坐在操场的一个角落里。看到一位老爷爷和老奶奶搀扶着在跑道上走着。我想这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吧。但是过了一会儿,老奶奶的腿脚不便摔倒了。我走上去帮忙,发现他们在互相指责对方。老爷爷说,叫你不要走。可是老奶奶说,我都说了不要走不要走,你偏要。表面在我看来他们是很甜蜜的一对,可是走到他们之间,我感觉不到他们的爱。互相指责就像一块石头,会激起更多的涟漪,当这块涟漪一圈一圈晕开的时候,我们这个本该是世界上,最亲密的人,就被无限地推远了。
它可能与我要讲的不太相关,但是也是书中所反映的,那接下来。
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作者发现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负面影响。它们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
①道德评判
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
例如:“你的毛病是你太自私了。”
“他对人有成见。”
“这是不恰当的。”
作者说,他从小就学着以貌似客观的语言表达自己。一旦遇到不喜欢的人或不理解的事,就会想别人有什么不对。如果老师布置的作者不想做,那老师就是“太过分了”。如果同事更关心细节,他就是“有强迫症”。反之,如果我们更在乎细节,那他就是“粗心大意”。
②回避责任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是,人们广泛使用“不得不”这一短语。例如:“不管你是否喜欢,有些事你不得不做。”显然,这种表达方式淡化了个人责任。“你让我”是人们常用的另一短语。例如:“你让我伤透了心。”此时,我们的表达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就是使我们真正伤心的事情。
2.接下来会讲述第二个大点,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第一个是观察。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的结果。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若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比如,你很少配合我。
一般听到这句话时,听到的人多少会心里有点不舒服,我们会倾向于辩护。但是如果,说出观察的结果,说话的人,最近组织了三次活动,每次你都说你不愿参加。这是事实,对方就没有反驳的理由了。
你真可恶。它是评价。但这里忽视自己情感的内在根源。其实真实的感受是“我有些烦躁。
这是书里的一个案例。有位男病人已被诊断出肺癌晚期。在他被送往医院前,一位前来协助的护士以及他们夫妇两人在他家中的一段对话。谈话一开始,病人的太太就谈到了他们的家庭护士。
太太的这句:“她不是一位好护士。”这位护士是指家庭护士,而这位是前来协助的护士。这是评价,并没有表达她的真实感受。
非暴力沟通还有一种作用就是,协助别人说出真实的感受。
最后,护士才挖掘出太太的真实感受是一个人生活,感到凄凉,而不是家庭护士不是好的护士。
从中可以看出,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这是NVC的第三个要素,需要。对他人的评论,分析及批评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作者认为,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3.请求帮助
提出具体的请求,首先,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明确谈话的目的,有些时候,我们也许只是说出我们的不快,却误以为别人知道我们想要什么。例如,一位太太对先生说,“我叫你带瓶酱油回来,可是你忘了。好烦啊!”也许太太是希望先生马上去买酱油。但她的先生可能会以为她只是在指责他。如果我们只表达感受,别人可能就不清楚我们想要什么。
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有四种选择。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例如,有人气愤地说,“我从没见过像你这么自私的人!”这时,我们可能会自责:“哦,我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这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讨厌自己。
第二种是指责对方。这时,我们也许会驳斥对方:“你没有权利这么说!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争吵时,我们一般会感到恼怒。
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求。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
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就会想“他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求,愿望,期待以及想法,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