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者在向客体世界伸展意志的过程,是感知者与客体世界建立关系的过程,也是感知者认知世界的过程。
关系建立的过程中,有感知者伸展意志的【生】,有源自自客体世界接纳的祝福;有感知者伸展意志的死亡,有源自客体世界拒绝的诅咒。
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也为了可以更好地只体验生的感觉,感知者有意无意对这些体验进行【记忆】,并作为后面向客体世界伸展意志时的参考。
这些记忆,最终形成了感知者对其与客体世界的某个认知。
而记忆,可以是隐藏身体过程中,也可以是隐藏在思维过程中。突如其来的莫名情绪,往往是源于某个过往记忆的再现。
一个认知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死亡体验。可以是过往的,也可以是即将来到的。
从根本上来说,认知是感知者的生存工具。出于死亡恐惧,如果某个认知有利于感知者免于死亡体验,那么,这个认知就会为感知者所认同。
而这个认知下的行为,也就成为感知者所认同的与客体世界相处的方式。【注:投射性认同】。
感知者所有的记忆汇聚在一起,就成为一个认知体系。这个体系,是感知者对自己与客体世界关系的认知,是感知者解释客体世界的基础(即形成你、我理解中的现实),也是感知者与客体世界互动的基础。
在这个认知体系中,有着感知者对自己的潜在认知:我是……的一个人……;我是值得……,我是不值得……有着对客体世界的潜在认知:客体是……友好的、敌意的,强大的、弱小的……
有着对伸展意志方式的潜在认知:我……的行为方式,会被人所接受,进而体验生、存在的感觉。我……的行为方式,会被你所拒绝,将遭遇死亡体验。
更简洁地说,在这份认知体系中,一则简单地定义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份定义可以是关于自己的,也可以是关于其他客体的。二则定义了一个人该以怎样的方式与世界进行互动:讨好他人的、控制他人的、在他人面前卑微的……
而这些定义,是感知者在伸展自身意志的过程中,悄无声息地完成的。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向客体世界伸展自身意志时,更好地生存。
【生存】,是感知者所有认知的核心;是在伸展的意志经验生死时,对死亡的恐惧,感知者所形成的一份生存地图,或者是生存手册,也可叫自保手册。里面的内容,往往是与伸展意志的初衷无关。
当【认知】的基础里,有着死亡恐惧。这时,它的存在根本目的,就变为逃避死亡体验,是自保手册,而不是关于如何在伸展中实现意志的指导手册。
向客体世界伸展,是感知者的本能。 而如何实现伸展中的意志, 需要的是一份关于伸展的指导手册,而不是生存手册。
以马斯洛的五层需求理论来解释的话,生存手册首要解决的是生理、安全这两层基础的需求问题,而伸展手册则是关于后三层更高级需求的处理方案,即自我实现。虽然之间的对应并不严谨。
一者是基于死亡恐惧的生存手册,一者是基于自我实现的伸展手册,是完全不同的行为纲领,而这种不同,却不是有很多人意识到。
犹如在一个漫长的舞台剧之中,有着两套不同的剧本纲领,各自写着在这一个舞台上完全不同的表演方式,一本是前期的生存纲领,一本是后期发展的伸展纲领。而两者与死亡体验的相处方式,往往是截然相反的。
而在这个舞台的你,却只知道,也只被教会了第一个剧本纲领本中的表演方式。对于第二本剧本纲领的存在却一无所知。
于是,在感知者的伸展本能下,当你有能力按第二本纲领的指导往下表演,也需要你如此去表演时,你却还是以之前的方式在舞台上表演。
自然而然地,你接下来的表演,会不断地碰到阻碍、摩擦、不顺利……在舞台中的表演不时痛苦之极。
在现实意义上,自然不存在这样真实的指导性纲领,但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感知者在伸展意志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体系,亦或信念系统,就是这个人内在的指导性纲领。
虽然很少人意识到它的存在,并且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被它决定着。
当一个人的行为纲领,大部分是基于死亡体验的生存手册时,其中暗含的死亡恐惧,和因其而生的死亡免疫系统,自然会让感知者向客体世界的伸展越来越多障碍。
而向客体世界伸展,是感知者永恒的本能。于是,伸展的本能、对死亡的恐惧,就成了感知者伸展过程中无法避免的矛盾,也是痛苦的根源。
更直接的说,基于生死体验的认知体系,是一个人解释现实事件的基础,是一个人在现实中生存的基础,是一个人与现实互动的基础。
往往,也是这个人的人生痛苦根源:出于对死亡体验的记忆,和对其的恐惧,让感知者在未能实现伸展意志的同时,更看不见伸展意志的初衷,进而迷失在错位的追逐之中。
上一章: 第三日,死亡恐惧
下一章:第五日,生存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