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年后特别不理解的一点就是,我们的成年人在某些方面成年前后的差别并不大。
比如,依然到处找爹、找关照,愚蠢地推诿,小孩一样撒泼并企图用撒泼的方式控制其他人,二极管思维一看电视剧就要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看到一个博主每次给男朋友过生日都把家里布置成六一联欢会现场(没错,就是影视飓风Tim的女朋友),我很想问,到底三十岁够他们成年吗?或者至死是少年?
不知道啊随便说说,感觉我们的成年人很难成年,仿佛只要真实世界的光打在他的脸上立马就会毁容似的。
比如,呕泥酱事件。
已经过去一年多了,想到火神山施工现场直播,大家大刷呕泥酱,依然觉得魔幻。各种拟人化,什么阿中哥哥,阿冠坏坏(?),武汉小朋友……谁能告诉我,这到底是为什么?还有日本往海里倒核废料把有毒物质画成动漫形象,就东亚三国手牵手,我们至死是少年?
是还没有从学龄前玩洋娃娃的劲儿中缓过来吗?希望全是未成年在输出吧,peace&love。
前几天是六一儿童节,又是一个商家为了赚钱赚流量骗人的时刻。太好了,巨婴越多赚得越多,毕竟真的儿童没有收入来源又只要零食玩具,假儿童什么都要还能自己赚钱放心花。
很多事情都令人费解,比如前几年流行自称小朋友、本宝宝、小仙女。真正的小朋友在补课外作业,伪装的小朋友让社交媒体变成了宝宝的海洋。
怎么讲,看到成年人自称本宝宝、小朋友、小仙女,真的有点羞耻。就有一种感觉,好像这个人表面装模作样地上班上学,回到家很可能还要用尿不湿和奶嘴,且不吃饭,只吃辅食。
我很早就表达过,讨厌成年人自我矮化、幼化,且不明白为什么成年人会拒绝长大,一切事情都自己做主的感觉太爽了好吗?
那天我看到《女歌手约瑟芬或老鼠民族》里,卡夫卡写道:
一种永不消逝、无法根除的孩子气贯穿了我们的民族,而这跟我们身上最大的优点——可靠而实际的思维方式——恰恰大相径庭。我们有时候处理起事情来非常愚蠢:毫无意义,铺张浪费,大手大脚,轻举妄动,而这一切往往不过是为了开一个小小的玩笑。
重点不是上面这一段,而是下面这一段:
我们没有青年时代,我们一出生就变成了成年人,而我们作为成年人的时间太长,因此尽管我们这个民族总体来说具有坚韧和充满希望的本性,某种程度的疲惫和绝望却在这本性里碾出了一道宽阔的印记。
卡夫卡在天有灵,保佑所有人都能读到这两段话。
造成成年人自我矮化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结构性的、复杂的。
我不懂啊随便说说。
比如有的人没有童年,从小就是小大人,可是往后还要活几十年,怎么可能一直“大人”下去呢,势必要反弹;比如有的人童年过了头,太有童年了,活到三十了还没有断奶,觉得自己是小孩。
另外,这和制度有关吗?我想是有的。
统一、标准、整齐、同时、同频,就会让人在需要独立的时候手足无措。从来没有独立做过决定的人,看到任何选项第一反应或许都是看答案/随大流?
总而言之就是不信任自己是一个成熟的成年人,不信任自己可以应付真实世界,所以那些幼态的、低龄的行为会显得格外有吸引力以及安全。
想到一个不太相关的延伸:就像是三十岁的男人在自己同龄人里得不到认同,转而去和女大学生谈起了恋爱,和大学生相比,他的社会经验、财力、思想和谈吐或许显得绰绰有余,这对他来说是安全区,不会受到质疑和挑战,无需面对自己的底蕴不足以和同龄异性抗衡的事实。
(sorry,没有影射丙丙)
和相对自己年龄而言的超低龄人处于同一思想水平,不就是多活了这么多年跟不上同龄人的步伐就后退找安全区吗?
就大家都上永恒钻石了,你拿着一个白银段位跑去新手区大找认同感和掌声,蠢到不加掩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别说是喜欢青春的肉体,用动物最本能的欲望决定着自己方方面面的行为,让人看了只觉得可怜。
我不知道啊都是随便说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