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朋友给我讲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为便于描述,采用第一人称。
阳春三月、草长花开,正是郊游的好时节,周末跟几个朋友约好带上孩子一起玩,到了后一个朋友问我,你知道××的妈妈今天碰见我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吗?
××是我这个朋友的儿子的幼儿园同学,××的妈妈我也认识,是一家医药器材销售公司的区域经理,是一个把事业和家庭都打理的井井有条的女人。
是问你们家宝宝上哪个小学了吗?我猜到。
这个问题她也问了,但不是第一个。朋友回答到。
那她问的是哪个问题?我不喜欢绕弯子,直接追问答案。
她问的是你们到哪里去补课呀?
朋友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孩子到了学龄的父母很多都会进入一种焦虑状态,老觉得自己的孩子学的不够多,好象都比别人家的孩子学得慢,总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了。于是他们到处打听子女教育消息,有哪些有名的培训学校?哪个培训学校的老师最牛?
于是一些培训机构投其所好,大量开办各类贵族班精英班双语班,仿佛经过他们的培训,孩子一只脚就踏入了未来的领袖和精英行列。所以要说现在哪里的钱好挣,少不了家长愿意在孩子身上的花费。
一些家长也觉得这样做不够理性,但好像身边的家庭都在这么做,自然也稳不住心神,无奈中带着孩子加入各类培训补课大军。
但凡家里有人反对这样的做法,但往往顶不住压力,背不起对孩子成长不上心的罪名。所以在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为家庭矛盾的爆发点时,妥协的往往是主张减压的那一方。可怜的孩子在这个时候没有话语权,成人以爱的名义剥夺了他们选择的自由。
我并不主张未成年的孩子对超出他们认知范围的事项做决定,我主张家长在做这类决定时要有充分的理性,针对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做出相对合理的安排。
我不反对竭尽所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毕竟这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不学习就意味着落伍。我反对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跟风盲从用力过猛,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值得我们用心呵护因材施教。
当今社会最欠缺教育的地方不在孩子,而在老人和父母。老人不知道应该怎样面对病痛和死亡,所以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营销和过度治疗屡屡被诟病;为人父母者不知道应该怎样照顾和教育孩子,所以他们只能用貌似通行的标准来衡量,在金钱的花费上进行攀比。
很多父母宁愿把时间花在挣钱上,也不愿意挤点时间来学习教育知识。殊不知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我们很多人都是文盲。
理想的教育应该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相互滋养、都有收获,尤其是在对子女的教育上,父母也在不断的学习、收获和成长。
所以如果我们承认自己需要成长,对自己的进步没那么心急火燎,那我们就应该将心比己,反思为什么对孩子有那么多要求,反思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都做到了吗?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我们不一定能够给他们传授太多的知识,但是我们可以给他们传递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们不一定能教会他们太多的技能,但是我们可以带领他们一起学习掌握技能的方法。
父母会引导,孩子就阳光,父母不焦虑,孩子就快乐。
愿天下的父母都有如山的格局如海的胸怀,把对子女的教育变成两代人共同的成长,用身教代替言教,将爱心化为耐心,把此生与孩子同行的缘份变成一段愉快的人生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