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终于开学了!今年新生尤其多,儿子班里有53个学生,教室挤得满满当当。作为家长不免焦虑:今年孩子这么多,竞争压力这么大,以后考不上高中、大学怎么办?
其实孩子竞争一直都存在,只有把习惯养好了,孩子学习才能后劲十足,取得好成绩。
那么孩子上一年级,家长应该狠抓哪些好习惯呢?
1、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固定模式,它与人们的性格、思维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对小学生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让他们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①培养孩子们遵守规则和纪律的意识;
②引导孩子们尊重他人、关心他人;
③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④鼓励孩子们勇于承担责任。
2、自律意识
自律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行动进行控制和调节,并按照既定目标去实现。
建立自律意识能够让孩子更加专注于学业和其他活动,提高效率。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帮孩子建立自律意识:
①训练孩子集中注意力;
②培养孩子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精神;
③激发孩子内在动力;
④ 给予适当奖励。
平时可以经常带孩子外出运动,比如:跑步、爬山、打篮球、游泳等等;不喜欢运动的孩子可以养只小宠物,比如蚕,可以培养细心、耐心和有始有终、不怕困难的精神。
3、时间管理能力
时间管理是指合理安排时间,每天都能够做到最有效率地利用时间。时间管理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让孩子更好地平衡各项任务,提高效率。
同样的作业,有的孩子一个小时写完,有的孩子三四个小时都写不完,这就是时间管理有问题。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
①制定合理计划;
②学会优先处理重要事项;
③避免浪费时间;
④给与时间奖励。
丁同学的时间管理就很不错。平时5点放学9点睡觉,中间有4个小时学习、吃饭、玩耍。
为了更好的玩,丁同学把作业放在最前面:放学回家先写语文作业,再吃饭,然后再写数学作业,剩余的睡前时间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包括但是不限于:看电视(≤30分钟)、看书、散步、画画、下棋等等。
4、社交能力
社交活动是指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互动以及共同参与某些活动。
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可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并且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沟通技巧和合作精神。
其实学校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只有积极参与到班集体里,才能提高孩子的归属感,安全感,让孩子更好的适应学校生活。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几点促进孩子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①提供让孩子接触新事物并结交新朋友的机会;
②鼓励孩子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尝试与别人合作;
③帮助孩子解决社交问题并给予支持。
有的孩子喜欢运动,可以经常去户外、游乐园、公园、体育馆等地方;
有的孩子喜欢安静,可以去书店、科技馆等地方,让他们多跟年龄相仿的孩子接触,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PS:周末也可以约孩子的好友一起玩耍。
5、饮食、运动和睡眠的习惯
饮食、运动和睡眠是保持身体健康必需的3个方面。
对小学生来说,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睡眠都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让孩子长高个,更健康,还能促进大脑发育,让孩子更聪明。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培养儿童的生活习惯:
①保证孩子获得均衡充足的营养,并教育他们选择健康食品,远离“垃圾食品”;
②陪孩子进行适量的运动,并教育他们锻炼身体,养成运动的好习惯;
③引导孩子早睡早起,不熬夜不通宵,每天都能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孩子不仅要学会课本知识,还需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尤其是上面这5项习惯,若能培养好了,孩子学习一定会后劲十足,家长也就可以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