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2017-97
【法】罗曼·罗兰 著,张冠尧、艾珉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这本书是安排与学生共读的。
当初为了选定版本,我还分别买了人民出版社和译林出版社傅雷译的。网购译林出版社的版本时还很不小心地买了两本,悲催了!
我逐句比较了两个译本,发现傅雷虽然为大翻译家,但语言表达的流畅和规范程度比不上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个版本,也许傅雷所处时代现代汉语规范水平不高,所以,他的表达,有些在现在看来是有语病的,有些则显得不够通顺,甚至有点费解。相比较而言,张冠尧和艾珉译的版本语言表达明白晓畅,非常规范。所以我最终选择了这个版本。
共读过程中,我让学生用制作年谱的方式了解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三人的一生经历,算是囫囵吞枣似的地通读了一遍。
我在共读的过程中在想,把这本书安排给初一的学生是否恰当呢?这本书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太难了。也许安排更好读的传记会更好些,例如《渴望生活——梵高传》这样的传记小说更好些,或者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或者《德兰修女传》之类的。这些传记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悲悯的情怀,而且通俗易懂,也许更适合初中学生。看来以后选书还是要深思熟虑一些。
这本书由三部传记组成,分别是《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
这三位人物都是艺术家,分别是音乐家、雕塑家和文学家。
他们三人出身不同,贝多芬出自德国贫苦家庭,米开朗琪罗出身于意大利市民阶层,而托尔斯泰则出身于俄国贵族世家。
但他们都有着各自的痛苦。罗曼·罗兰在传记中着力表现他们所经历的痛苦。
贝多芬的痛苦来自于贫困的家庭、生活的潦倒、耳聋症的折磨、感情的挫折等等,但这些都没有打败他,反而激起他生命的热情,呼喊着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米开朗琪罗的痛苦则来自于自己的天才与当时环境的禁锢之间的矛盾、劳碌终身的艰苦工作以他自己性格方面的多疑、软弱、过于追求完美与过分的家族荣誉感。
托尔斯泰的痛苦则来自于他的思想观念和现实生活的矛盾,包括他对俄国贫困现实深感同情,然后对自己出身贵族深感愧疚,他追求的信念不被他的妻子孩子所理解的痛苦等等。
中国在艺术创作方面有一个理论“发愤著书说”,适用于很多有重大成就的伟大人物,说的是当一个人受到苦难时,不但没有沉沦,反而激起强大的力量,通过艺术创作把自己的天才呈现出来,例如司马迁受宫刑而著《史记》,孙子膑脚而著《孙子兵法》等等。我想,这个理论也许也适用于这三位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对自己生命中的苦难不但没有屈服,反而更激发起他们创造的热情,也是他们伟大思想的来源。如果没有人生的痛苦,贝多芬也许就不会创造出震撼人心的《第九交响曲》;也许没有教皇的下压任务,也许米开朗琪罗就不会画出西斯廷教堂穹顶上壮观无比的壁画;也许托尔斯泰心中没有信念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他就不会有激烈的思想冲突呈现在《战争与和平》等伟大的作品。可以说,是痛苦激发起他们艺术创作的热情。
当然,痛苦不是唯一的。除此之外,他们各自的伟大的天才我们是不能忽略的。没有天才,痛苦再多也激发不起创造的热情。
另外,他们坚强和独立的人格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使得他们能够不被痛苦压垮,不受外界影响,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始终不放弃自己的思想。虽然米开朗琪罗终身都受到教皇的控制,必须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创造,但他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对人体的独到审美、对崇高人格的追求是无论谁到压制不住的。托尔斯泰与自己所处的贵族阶层格格不入,甚至与自己所处的文人阶层也格格不入,与家庭也格格不入,他不愿意屈从于现实,他60多岁时就想着要出走,但出于责任感一直到临死前才实现了出走的愿望。
罗曼·罗兰在这本书中把他们三人写成英雄,其实是颂扬人的伟大力量,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他昭示了人的力量是可以超越宗教中上帝的力量,人是能够控制自己的命运的。这样的人文思想为19世纪的人文主义思潮推波助澜,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直至现在。
2017-12-16
J)����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