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各种怨声载道:为什么你要这样做,为什么你不那样做……“抱怨”的影子,如影随形。
抱怨简直太简单了,只要不符合自己的需求,就可以很容易地抱怨一声。有人说,我知道抱怨并不能解决问题,可是不抱怨一下心里不好受啊。我想说,抱怨完了心里就好受吗?人们动不动抱怨仅是当作一种情绪的发泄吗?事实上,可能是因为没有看到抱怨的背后的积极意义。
人与生活的关系好比一段优美的双人舞,有进有退,一旦动作不协调了,那么两者之间就有一个人需要改变,持续着动态的匹配,达成一种平衡的状态。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且持续地得不到改变,人们就难免会出现一种情绪——抱怨。
最近听到一段话,特别喜欢:“抱怨是一种无能的贪念。 一个人对于外部的要求越高,自己的能力就越差。抱怨的人总希望自己不改,别人还要改,而且还要对自己有益。”
重读了好几遍,我想起最近发生在我身边的例子。A同事要求B同事按自己的要求来做事,B同事则认为A同事的方法不可取。最终A抱怨B不通情达理,B也抱怨A处事不灵活。最终双方就相互僵持着,彼此都不满,心照不喧,也不能愉快地解决问题。长期如此,大家的关系能好到哪里去也就可想而知了。
容易抱怨的人大概正是在他的潜意识里不知道“抱怨不是坏事,抱怨的背后是有良好的期待,通过抱怨可以理解自己的需求。抱怨之所以是坏事,是因为把满足自已需求的期待放到了别人的身上,所以也和成长无缘了。”所以才容易去抱怨。相反,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之上,人也没有那么容易去抱怨。
比如今天,我收到了两件让人想去抱怨的事情,一件是昨天与某同事相互确认过的事,到了今天突然要变,若是有抱怨的心态就会想,TMD昨天怎么不说清楚,搞得今天这么尴尬……另件是昨天某同事答应回复重要邮件,今天却食言了,若是抱怨的心态就会想,NND,推了几天还不回复,答应回复了又食言……这正是“把满足自已需求的期待放到了别人的身上”无济于事的想法。相反,意识到抱怨的背后蕴藏着行动的可能性,就会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去思考:这是不是反应了自己在把控事情全局方面需要提升,还有面对临时突变的应对能力的缺失?要怎么去提升自己?……就找到了抱怨背后的积极意义。
如何正确地应对不匹配的情况?
通常,遇到不匹配的情况,有的人就停留在抱怨的阶段,发泄着自己的情绪,成了情绪的奴隶,等待着别人去改变。那一刻他似乎都意识不到,抱怨,作为一种情绪的发泄,对解决问题本身毫无帮助,相反,抱怨只能把对方推向更远,把问题推得更深,把关系搞得越来越恶化。试想,有谁喜欢抱怨的人呢?
另外一些人,遇到不匹配的情况,尽管在心里抱怨了一番,但也会开始觉察自己的需求,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因为,这时要么自己得到成长,要么外界改变了,开始新的互相匹配,在动态成长。
但愿容易抱怨的人,都在抱怨前,试着问问自己:这反映了怎么什么方面的需求,和什么能力的缺失?然后从自身改变开始,做一个真真正正不抱怨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