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场讲座喜欢上了郭文斌老师,并由此拉开了一场新的阅读之旅——读郭文斌,品中国之美。
《中国之美》是郭文斌老师的散文集,书中,郭老师用文学的笔触讲述了中华历史、地理、文化的天地之美、整体之美,指出中华文化是现代人的幸福之根、兴家之本,也是人类的大同之基、永续之路,中华民族因其特有的人文审美而永葆生机。
01中国之美,美在传统
在郭文斌老师眼里,二十四节气是迷人的,智慧的,以至于让他十二年时间来研究,并以此为背景写成了长篇小说《农历》,并由此拉开了探索应用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干预抑郁症的经历,并意外诞生了“寻找安详”小课堂。在郭老师眼里,二十四节气是天文编程,是先民们的生产导航,它精准的告诉大家: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由此形成了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同时,它又是人文编程,催生了二十四节气活的哲学,变易、简易、不易、阴阳、消长、运化,全在其中,涵养了“中和哲学”,让中华民族学会了阳中找阴、阴中找阳,避免了非黑即白的二元论。二十四节日还是幸福编码,随着日月流转,时光飞逝,人们能感受到天地之间的爱和温暖都来自于太阳,人类不得不向它学习,学习其无私奉献的精神。
大年更是内涵丰富。写对联、请灶神、拓冥钱、剪窗花、画门神,最难以忘怀的就是三十晚上守岁。一家人坐在炕上,静静的守夜,守着守着,听到了鞭炮的声音,听到了心跳的声音,看到了先祖,感觉时间就像糖一样在一点点融化,让人能一寸一寸感觉到时间。那种感受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特殊时刻,是用一年的期盼累积的,用一年的等待换来的。 不仅如此,从初一到十五,更是美食的大集合、亲人的大聚会,让春节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相约和精神回归。
中秋、端午、重阳......这些传统节日,每一个都饱含着丰富的民族智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符号,也成为中国之美的代表。
02中国之美,美在民俗
书中,郭老师以《记住乡愁》这部纪录片的拍摄为背景,介绍了中国的很多古镇,,山东大津口镇挑山工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劳作之美、坚韧之美、毅力之美,它可比江河之永、日月之恒,让我们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劳动的光荣。江苏漆桥镇孔子后人胸怀苍生、重利轻义的善举,为我们在探索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探索。江苏同里古镇“明取舍、知进退”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儒道文化在生命进退关口的独特价值。而西藏昌殊古镇的达瓦英勇扑向三岁小孩子,用自己的一只脚换取孩子生命的动人故事,让无数只顾自己冷暖、不顾他人死活的人久久汗颜。
书中记录了很多这样的古镇、古村和旺族。他们或者以孝为道,或者以慈悲为怀,或者兄友弟恭,或者重视家族教育,无论如何,都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内涵,让读者透过文字,读到了天然之美、伦常自觉、生命自觉,吸纳到了精神营养,接受了文化的洗礼,也更加坚定了作为中华儿女的一种文化自信。
03中国之美,美在人情
书中,郭老师还写到了老家,那一眼井、一席炕、一段墙头、一个高台,一个土豆蛋,都融于遥远而又亲切的童年记忆,久久氤氲,令人感到温暖而幸福。也写到了恩师,回忆了与恩师相处的点滴往事,让人读到了一个谦逊、朴实、懂得感恩的灵魂。
其实,中国之美不仅于此。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每个人都是中国之美的发现者、继承者和创造者,都有责任让这份美永续流传、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