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农历七月半前后,家家户户便忙着烧包袱了,以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怀念与哀思。一对香烛,一抔米饭或酒菜,外加沉甸甸的包袱钱,在乡间地头,在城市的大路边,燃起一堆堆包袱,鞭炮声里缕缕青烟了袅娜地升起,到处弥漫着人间烟火的气息,好不热闹。
七月半称为中元节,民间俗称“鬼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这个节日的重视程度俨然不亚于清明。中元节为什么烧纸钱?这个习俗的由来有一段故事:相传东汉时期的蔡伦改良造纸术后,生意兴隆,为他赚了不少钱。他的哥哥蔡莫、嫂嫂慧娘看了非常羡慕。慧娘就要蔡莫也去和蔡伦学造纸。但是蔡莫的恒心不够,功夫还没到家就急急忙忙地自己开了家造纸店,结果造出来的纸品质低劣,乏人问津,两夫妻就对着一屋子的纸张发愁。
最后,慧娘想出了一条妙计,便附在蔡莫的耳边,如此这般地教了一遍。到了这天晚上,邻居们忽然听到蔡莫家传出了嚎啕大哭的声音。大家赶过来一问,才知道慧娘昨天晚上暴毙。次日清晨,蔡莫当着邻居的面,在慧娘的棺前哭得死去活来。一边哭诉,一边烧纸。烧着烧着,忽然听到棺材里有响声。过了一会儿,又听到慧娘的声音在里面叫着:“开门,快开门,我回来了。”
众人都呆了,最后终于鼓起勇气打开棺盖。慧娘就跳了出来,告诉邻居,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让她推磨受苦。因为蔡莫烧给她很多纸钱,所以小鬼们都争着为她推磨。她又把钱交给阎王,阎王就放她回来了。
蔡莫故意问:“我没有给你送钱啊?”慧娘就指着燃烧的火堆说:“那就是钱啊!阴间是以纸当钱的。”蔡莫一听,马上就去抱了两大捆的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邻居见状,发觉纸钱有这么大的用处,于是个个都掏钱来买蔡莫造的纸。消息传开后,不到几天,蔡莫家的纸全都卖光了。
每当办丧事,人们都会购买蔡莫造的那种纸,后来慢慢的,这种纸也被称为“纸钱”,因为大多用于七月半,祭祀祖先用,所以也叫做“烧纸钱”。
每次读到这个故事,我都会为慧娘的机智而叫好。这个故事虽然只是传说,甚至有些近于荒诞,但不管怎样,烧纸钱的习俗今天得以流传了下来,成为人们祭祀时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在我们家,每到七月半临近的日子,母亲就会到市场上买回黄灿灿的火纸,另加一些大面额的冥币,然后分门别类小心细致地用买来的封皮纸包成一个个包袱。除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叔伯的几位至亲,我们通常要给8位亲人寄去包袱。
每年的中元节,无论多忙,写包袱成了我份内之事。每写一次,对于那些亲人的姓氏与名字,我就多了一次更深的印象。那些熟悉的音容笑貌一个个便出现在我的眼前,过往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相比老家的爷爷,叔公是与我们生活在一起时间最久的长辈了,他是位聋哑人,像中国农村的许多老年人一样,淳朴而勤劳。他常常将自己亲手栽种的瓜果带给孩子们吃,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的吃相,他也一脸的幸福。叔公是种庄稼的一把好手,母亲常常感慨,地里的庄稼活多亏有了叔公帮忙,在最困难的岁月里,一家人才能度过难关。
80岁的那年,叔公溘然长逝,尽管我们知道这一天早晚会来到,但终究掩不住内心的悲戚。叔公生前是个要强而爱面子的人,每年的中元节,母亲总是嘱咐我说,你要记得多写两个包袱给你哑巴爹爹!如今又是一年中元节来到,那种对亲人的哀思总是绵延不绝。写包袱已经不再是我一个人的事,孩子们也能执笔代劳了。是的,这样的活动一定会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那是对先人最好的纪念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