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利说题01:重庆2023年中考A卷】
真题再现:重庆2023年中考A卷一大题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
为了深入传承汉字文化,学校将筹建一面“汉字文化墙”,请完成1-4小题。
任务一:设计“回文图”
1. 填写汉字“回文图”中空缺的字音、字形。(4分)
任务二:编写介绍词
汉字博大精深,是华夏民族创造的令人的文化瑰宝。①汉字,纵跨几千年时光,横越数万里广袤土地,让所有南腔北调、方言异音的海内外中国人,都能作乡音晤谈般的亲切问候。②汉字起源甚早,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形成了丰富的字体与书风。③这种问候所展现的民族向心力与文化聚合力,是其它文字所不及的。④从字体的古今演变中,可以窥探古人生活与文化的点点滴滴。因此我们可以说:“汉字是全球华人共同的乡音。”
2.填入语段横线处最恰当的词语是( )(3分)
A. 叹为观止 B. 富丽堂皇 C. 附庸风雅 D. 眼花缭乱
3.语段中画线句子语序排列最合理的一项是( )(3分)A. ①④②③ B. ②④①③ C. ④③①② D. ③①②④
任务三:创作汉字诗
4.参照示例,从下面的备选汉字中任选一个为文化墙创作一首小诗。可从字形分析哲理,也可用意象表达情思,句式不限。(4分)
备选汉字:人旦云灯
钟利说题
这道大题,以“学校筹建汉字文化”为情境,设置了三个任务,分别是“设计回字图”“编写介绍词”“创作汉字诗”。这样,让学生在完成三个任务的实践活动中,考查了学生汉字书写与识记、拼读与书写、成语运用句子排序,字形分析合理,意象描述得当,一定的诗歌创作能力。这与常见的词语罗列、句子罗列在形式上要新颖得多。汉字诗的创作,提供了两个示例,也为学生的作业完成提供了帮助。
第1题回文图的引入,在题卷形式上新颖,有灵动性,同时增加了单纯考查汉字书写与拼读的文化意蕴。
第3题,编写介绍词,呈现的是语段的常态形式,在常见的形态中判断句子的排序。这在题干材料呈现上更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有一种小语境的氛围感,值得推广。
第4题,创作汉字诗,把诗歌写作的难度降低,把对汉字文化的理解,用创写的形式来表达,是一种文化理解与文学表达相融合的试题,这是思维与审美的文学表达。
这几道题,涉及到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审美、认文学表达,从上可知,这道大题,在许多方面,无疑可圈可点。与人与完人一样,题也“无完题”。当我们用审视的眼光再来看这道题的命制,会发现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一,对字音字形考查典型性的思考
回文图中考察的两个汉字的读音,沁与溅,两个字的书写,澈与淌。这两组字词,它们在汉字字形上有典型型,还是它们在读音拼写上有典型性?此前的词语罗列的考查形式,虽然多年不变,但它在数量上有一定的广度,同时,会在鼻音与边音,平舌与翘舌,前鼻韵与后鼻,常见形近字读音,多音多义字读音,等等,考察的汉字读音的点是多向的。考察汉字字形也是如此。这样,同样是考察汉字的音形,原有考察方式的知识点覆盖的广度,考察的典型度,都比这道设计回文图要科学合理得多。
第二,对三个任务的统整性的思考
这道题的三个任务“设计回字图”“编写介绍词”“创
作汉字诗”,三个任务之间是没有关联性的,它们看似在一个情境之下“学校筹建汉字文化墙”,其实没有这个情境,让它们以各自独立的面容出现,一点也不影响它们的命制。三个任务之间,是独立的,或者说彼此的关联度不够。第1题回文图的出现,仅仅是呈现出一种外在形式的变化,是承载字音字形字义“容器”的变化,对这道回文图的利用度不够。第2题,编写介绍词,表意不够明确,是编写汉字文化墙的介绍词,还是编写汉字的介绍词。如果是“编写汉字文化墙”的介绍词,内容就应侧重对“文化墙”来进行,明确从语段来说,是对“汉字”进行介绍。我们还原一种真实的情境,展示墙的介绍词,它出现的位置,是不是应该是展示之初的空间位置,按这种逻辑,第2题的出现,是整个可以调到第1题位置。原来的第1题,这种回文图,是汉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用回文图来考察字音字形,这一定不是回文图最具价值的考察点。第4题,创作汉字诗,无论是举例,还是备选汉字,都与1、2题无关。这样,前后题的关联度就降低了,可否在示例或是备选汉字中用上回文图中的汉字,这样,让几道小题紧密地联系起来,让这个情境任务,更集中更有整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