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
阿炳原为无锡城区雷尊殿道士,自幼受到四句头吴地小山歌、长篇叙事歌、滩簧、说因果和丝竹乐等乡土音乐的熏陶,对音乐非常喜爱。在父亲的教习下,他十六七岁便学会了结构繁复、技法多变的梵音,吹、拉、弹、打、唱、念样样精通,并能正式参加道教法事音乐的演奏活动。
他从小是叫着当道士的父亲作师父长大的。他的父亲在音乐上的造诣对他的影响颇深。
天赋
阿炳利用自己的创作天赋,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化作一段段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音符,使听众在旋律中产生共鸣。这首二胡曲被世人喜爱并引为经典,是阿炳创作的成功,是他创作天赋的体现。
同他一样遭受生活冷遇的生灵数不胜数,更多的是成为默默无闻的炮灰,湮没在俗世的烟尘之中。而阿炳能够用他的二胡,将生活的杂碎调和加工,选在一个宁静的夜,吐露心中的惆怅失意,音为心声。
仿佛一块被炭黑裹满的金石,只要遇到那洗去它污垢的清水,便要发出亮光,光彩夺目,与日月争辉的。
境遇
年过而立之后,阿炳的境遇急转直下。先是因染上吸食鸦片等恶习导致生活潦倒,随后患上眼疾,双目相继失明,再到后来便流落街头卖艺,生活十分贫困。底层的生活让他历尽了人世的艰辛,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屈辱。但才艺出众的阿炳,经常通过拉二胡、弹琵琶、说新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通过音乐揭露当时的黑暗。他把自己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产生了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二泉映月》是阿炳生活的写照,是他情感宣泄的传世之作。
痴迷
不疯魔,不成活。但凡在某一领域作出非凡成就的天才,都非常痴迷自己的创作活动,不达到内心的目标誓不罢休。如同梵高之于绘画;莫扎特之于音乐;李白之于诗文……
阿炳将二胡视作自己的左右手,时刻不离身,只要有时间便会听到凄美的旋律从他手上流出来。人生于世,除了自己,没有谁会真正关心你是否功成名就,是否问心无愧,乃至于死的时候,除了亲友,你的生死不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情绪。
除了传世的《二泉映月》,阿炳的其他曲目《听松》、《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等,在深夜的时候听来,仿佛可以亲眼看到瞎子阿炳就在自己眼前不疾不徐地拉着他的二胡。
这样一个灵魂乐师,即便他之前多么不检点,也掩盖不住身上的光华。
人们这一生,可以听到、看到、读到、尝到音像书味等各种酸甜苦辣,幸福阈值也跟着发生变化,唯有对真善美的感受是不变的,当灵魂受到撞击,之前的种种坎坷惆怅便烟消云散。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阿经不是专业的音乐评论人,只能将自己浅薄的听觉体会记下来,更多的,就像那二胡,只可耳听,不可言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