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算是周遭亲朋好友中比较喜欢看书的一个,或许是由于从小玩伴不多,身体也不怎么样,所以比较适合的运动方式也就是找本书,坐在阳台前看看罢了。
早些年是从父母的故纸堆里翻找,婴儿般用自己的手来触摸新世界,无论抓到什么就往嘴里塞,咬上一咬,丢上一丢,然后再捡起来重来一遭,慢慢地看得种类多了,开始挑喜欢的,顺心的,有趣的来看。
到了中学,仗着学有余力,躲在被窝里,藏在抽屉里,甚至似乎在考场里还看过小说,倒是有点像那些痞里痞气的主人公,只不过我的妄为也只敢,又或者只愿意在这种书场里模仿。
等到了外地求学,仿佛再次进入婴儿,清风无事乱翻书,专业门类方面的书也尽是找来,初生牛犊不怕虎,无论是巨著还是畅销书,凡是能够入目,能够找来都由着性子来读,五花八门,各色各异,尤其是手上有些钱后,生活学习算个基本自给自足,花钱买书也就大手大脚起来。
就像个进入花花世界的穷小子,节衣缩食也要挤进那光怪陆离的风花雪月之中。
历史,买;心理,买;哲学,买;社会,买;军事,买;灵修,买……买,买,买。
那时候过年或者寒暑假期归家,最重的一件事就是把前些日子的书背回去,一是宿舍终究面积有限,二是给家人分享,三是想着日后总是需要再次翻看。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深深认识到了书籍,也就是知识的力量——真是沉啊。
当然,实在某段时间交往得太频繁,肉身也扛不住时,也就只好走快递流程。虽然不用人肉背,不过费用依然肉疼。
为此,多次试图启用kindle服役,不过它似乎更愿意在桌角吃灰和做个优秀的泡面盖子。
就这样,家中书越堆越多,当年说好的再见,实际却很少二次翻看。
有时候豆瓣推送的书籍里,常常有书名似曾相识,看目录却又茫然不识。回到家中,才发现其实早在五六年前就已经读过,那些海誓山盟,相互慰藉,畅想未来,数年来一千五百公里的往返,四省十七市的横渡,如今早已云烟般湮灭。
既然不爱了,那就放手吧。
收拾打包,从小学的老水浒,到中学的治心经,再到日后等等不一而足,每一本拿起时都是一次怅然,放下时还是长叹。
狠下心来,只当是送女出嫁。
就这样打理着,翻看着,割舍中却还是留下了大半书籍,期许或许来年总会相遇,或是情感已经深刻,无论如何也难弃糟糠。
至于那些曾经的所爱,就当是年少时风花雪月犯下的美好错误吧,轻抚中回顾一二,解解情思。
或者是诘屈聱牙,当日读起来就食之难以下咽,碍于该书身世显贵,穷小子再是觉得不满,也只敢埋头强读;如今但劝自己释然,人力有所未逮。若是有缘,来日她重饰粉黛,穷小子衣锦还乡,再来议议前朝往事。此类《瓦尔登湖》、《理想国》《高卢战记》等。
或者是人老珠黄,当日小子如今心气已高,或者看不上人家,又或者已然融入心中,虽暂居书室,实际香魂一缕早就不再。如今所做的其实也就是挖坑填埋,给其一个归宿,给己一个交代。此类如数本小说,灵修哲思等等不一而足。
又或者是一个求全求圆满的荒唐念头,造成的孽缘。人生相交本该步步为营,在扶持中加深理解,无奈少年郎时贪慕圆满,不追还罢,若是出手定要把一家老小,兄弟姐妹全部纳入。往往未曾相面,就已经如好色鬼般急不可耐,费劲心思把各套全集全部夺入怀中,等到数个大家族都进得门来,才发现其实两人并不相合,更不论其姻亲连襟。草草翻过就落入冷宫,相互耽误,相互生怨。此类当以《胡适日记》全套为最。
若是当日且行且谈,由一本而识心性,又何至于此。
剩下则是些萍水相逢,浮萍相交,一夜风雨后再翻看时早不记得当日沧海巫山之情,索性断了别离。
一一扫码,一一送别,打包上车,小风细雨中已是路人,但愿重启一段新缘。
而我,也该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