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两周,在老师们的努力下,各项活动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我比较关注小班毕竟孩子们刚离开家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还有许多的不适应。几个小班均有分离焦虑严重的孩子,晨间入园就像打仗,时不时上演“生离死别”的场景。我像一个游击队员,一会儿在这个班看看,一会在那个班待待,安抚那些情绪波动比较大的孩子。
一天一位奶奶气喘吁吁地走进我的办公室,“李老师,我家孙女一直都不怎么吃早饭,不晓得在学校吃不吃饭?如果长期这样,娃娃身体拖垮了怎么办?”我先让奶奶坐下休息,慢慢地向她问清事情的起因。
原来奶奶每天都会早起,给一家人做早饭,孩子从小时候起,就对奶粉有一定的依赖情结,天天早晨要先喝一瓶,喝完自然也就吃不下早餐了。所以每天的早餐时间就像一场艰难的拉锯战,奶奶盯着她必须吃,孩子就万般不情愿,弄到最后常常时间来不及就只好作罢不吃了。
我问那爸爸妈妈有没有说过她这个事情,奶奶无奈地说:“我们出门时他们都还在睡觉,哪有空来管她啊!我也实在吃不消,这个孩子脾气拗的很。”
我安抚奶奶情绪,让她先喝点水坐坐,我去班里了解一下情况,再帮她想办法。
通过了解,我找到问题的结症:孩子早餐只喝奶粉不吃其他食物的这种行为习惯也同样折射到了幼儿园里,在园午餐比较挑食,饭量较小,这都和她长期以来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照顾比较少,很多事情都是依托给奶奶去处理,所以在孩子产生问题的时候,父母永远没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并和孩子有效沟通。老人在家庭教育上有心无力,奶奶是祖辈,对孙辈本身是比较宠爱的,尽管孩子不听说,但奶奶也想尽尽力。孩子上幼儿园了向老师寻求帮助,希望老师能够帮助她解决孩子的问题。当奶奶来办公室求助我的时候,我想其实是充满了万般的无奈。
我告诉奶奶,孩子习惯的养成不只是在一朝一夕,要想改变她形成已久的习惯,首先必须要有耐心,更要坚持!教育的大部分责任要落在父母身上,父母加强对孩子的关注,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爸爸妈妈平时多抽出些时间陪孩子,用些小故事、小游戏等方法和孩子去沟通,那么就能很好地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也就能准确地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的娃都很聪明,相信在与父母面对面的谈话聊天中,就能够明白家长对自己的暗示,如果爸爸妈妈能和孩子一起执行,那么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则更为有效。像早餐问题,我们可以慢慢减少奶粉的量,换成豆浆或粥类陪孩子一起用餐,孩子就会逐渐改变饮食习惯。在幼儿园里,老师会通过增加孩子运动量,用表扬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不挑食,多吃点。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双管齐下,孩子在进餐方面会有很大进步。听了我的劝说,奶奶表示愿意为此努努力,回家做做孩子爸爸妈妈的工作。
近两天,与老奶奶见面她都笑呵呵的,说现在儿子媳妇回家就陪孩子,早上也和孩子一起起床一起吃早饭,孙女还会提出想吃面食。我说:“这是一个好的开头,在幼儿园里老师也会鼓励她坚持把自己的一份饭菜吃完。”
回过头来仔细想想,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很多时候是我们成人自己造成的,娃娃像一条梦虫需要家长将她点醒,愿年轻的父母也要和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