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最后一班地铁这样的时光并不多见。
这样的时光两两次 那就是坐上最后一班地铁回家。
回想去2019年,那时候是团队团建,那次带着团队的人吃完饭一看时间是极度晚的一天快12点的样子了。
我依然选择了坐地铁,那趟长长的地铁快到终点站时候,地铁里人影稀少得不怎么像这个城市该有的样子。
这个城市忙碌时候的样子,有着激烈的拥挤 那些各种并进的人一直忙碌每个地铁站都涌进很多人,也都走出很多人。
今年的这趟最后班最后地铁却是我忙碌的重复样子。时常觉得,这是太忙碌的样子。
其实也是因为忙碌。忙碌得帮回家开门钥匙忘了办公室。
一开始还觉得自己真无语,觉得蠢。
后面换了个心态看,也就是晚回去一下 没准我回去就玩手机了。
这不是可以坐在地铁里,以往要在地铁上有个座位几乎很难。整条空空的地铁都是为自己而开,由于地铁里信号不好听着音乐好好看看电子书。
这样一想也就没那么伤感,也就没有那么觉得孤单。
大城市的折叠式生活是这个城市拥挤的一大原因。城市里城市轴距不大,人口密集度几乎是这个全国最高的。大部分西南以及南方区域的年轻都涌入到这个城市里寻找着就业的机会。在创业的、在职场中的不断有人加入也不断有人离开,但这个城市的忙碌一直都没有停歇过。
有时候坐着这最后一班地铁想想也挺好的,难得有这样一些经历。也许多年后等我定居在的城市里苍老了,还能帮这个作为个谈资。
另外又觉得在这个城市,已然只会是自己的一种过渡了。来到这个城市是为了赚钱,是为了成长,是为了变得更优秀。而在那种三线以下的小城市这样的经历也许不会有。
很多时候的经历总会是一个变得坚强的的底层支撑。
那天看了一篇文章说关于城市通勤距离的。工作的地方离上班的地方如果超过40分钟就是长的,会减少幸福指数。
想想我这平时工作地离上班的地方有50分钟了,去年之前是1个小时27分钟。
在地铁里,我曾是个经常听歌人。然后就只静静的听,到站就下车。为此去年来到深圳的时候还特意的去买了个头戴式耳机。
如今换了一些方式,在地铁里的那些时光我会去选择看看电子书,亦或是公众号里的碎片化文章。遇到自己喜欢的部分也依然会去选择做点笔录,之前有个习惯就是经常打开微信朋友圈去看很多人的动态。
如今也关闭了朋友圈功能了,只有当想去打开的时候才会去打开一下。看看一些人的动态,一开始还有点不习惯。通过一个星期下来也觉得没啥呀!这样挺好的,节约了自己一些不一样的自律。因为很多人的信息都是不疼不痒的。
平时关系好的朋友,偶尔点开去看看去逛逛也挺好的。看到那条中意的去点个赞,这也说明这是一种独特的关怀与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