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说起吃鸡蛋,我不得不多唠叨几句了。 至于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就暂且不管那么多了,但在我的记忆里,是从养小鸡儿开始的。
每年春天刚过,大地万物复苏,大街小巷里就会时常听到“卖小鸡儿来,卖小鸡儿喽”的叫卖声。出门,只见一个骑着车子,车子的后座两边挎着有三四层的铁笼子,铁笼子里传来“叽叽喳喳”的声音,每层笼子里都是挤地满满的小鸡仔儿。母亲听到后,赶紧叫住,便和卖小鸡儿的讲价儿,讲好价钱,就开始挑小鸡儿了。我是不懂,只记得卖小鸡儿的随手抓起一只,说:“你看头上这鸡冠,放心吧,没有公鸡,都是草鸡。”说着,就往母亲端着的箩筐里放。
买完小鸡儿,母亲就把它们放在一个大大的箩筐里,或是一个废弃的纸箱子里,每天都会时不时的给小鸡儿们撒上一点儿用水泡过的小米,小鸡儿看见小米儿,兴奋地不得了,一边低头啄食,一边挥动着稚嫩的小翅膀,叽叽喳喳的乱叫,十分可爱。到了晚上,放小鸡儿的箩筐或是纸箱子是不能放在屋地下或是炕头的,一定要把盛小鸡儿的家伙儿吊起来,因为晚上老鼠太多,一不留神儿,小鸡儿就会被叼走的。
那时,我每天都会围着小鸡儿看,看它们啄食,看它们喝水,看它们嬉戏,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小鸡儿长得很快,有一个月左右,小鸡儿们就可以自己觅食了。此时,它们是公鸡还是草鸡已经很分明了。看着院子里互相追逐的小鸡儿,母亲自言自语道:“又上当了,还是有几只公鸡,唉。”
为什么母亲会认为上当呢?因为在农村,买小鸡儿的目的是养草鸡下蛋,公鸡干吃食儿,不下蛋。虽说公鸡还有打鸣叫人们早起的用处,但相比下蛋来说,这个作用就显得微乎其微了。所以,公鸡长大后的命运,大多数是卖给那些走街串巷的“买鸭子鸡”的人。这些人特征很明显,骑着一辆破自行车,自行车后面驮着鸡笼子,车子后座还别着一个长杆子,长杆子一头绑着网兜。一边骑着车子,一边有曲调地吆喝着:“钱儿买鸭子鸡……”听到有人叫,先是看鸡说价钱,说好价钱,买鸡的就会拿起套鸡儿的长杆子,紧跑几步,冲着要卖的鸡儿一网下去,稳稳地把鸡就扣住,公鸡只能乖乖的“束手就擒”了。
小鸡儿一天天长大了,活动的区域也越来越大,有的飞到墙头上,有的飞到房顶上,有的飞到院里的大树上……
看着渐渐长大的小鸡儿,母亲也该管管它们了。母亲先是让我和哥哥把小鸡儿一个个捉住,用剪子把小鸡儿的翅膀剪去一截,然后就拿来一包“颜色”(色读音为shai),倒进盛有白水的破碗里,再拿出一头绑破布的小棍儿,蘸点儿颜色水,给每只小鸡的翅膀上涂上一些,这样,不仅是为了和邻居家的同龄小鸡儿区分开来,更是为了一旦小鸡儿丢了好找回来。
记得当时家家养鸡儿,户户都有鸡窝,白天就会把鸡儿放出来开散养,自然院子里的卫生条件就会差了些,鸡粑粑随处可见,在院里走动,要注意看脚底下,一不留神,就会踩上,让人很难堪。除此之外,还要随手关门,要不然就会有鸡跑进屋里来,把屋里折腾一番,好是讨厌。到了晚上,还要轰它们进鸡窝,一遍一遍的点数,直至点对为止。要是差一只鸡,那可了不得,得赶紧四下里找,实在找不到,只能上房顶吆喝了。
尤其是在清早或是傍晚擦黑的时候,你会经常听到在房顶吆喝找鸡儿的喊声。头两天,一般这样吆喝:谁见俺家小鸡儿来哎,翅膀上抹着红颜色(shai),跑到谁家去了,给说一声。第三天开始,就这样吆喝:谁见俺家小鸡儿来哎,丢了好几天俩,谁见了赶紧给俺家送回来,再不送回来,俺就骂啦!再过几天还是这样吆喝,实在是找不着了,迫不得已,还是要到房顶上去骂上几句的,只不过是找找心里平衡罢了。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小鸡儿是不能一直散养,得有鸡窝,有了鸡窝好让它们下蛋。我记得,在我家院子的西南角,茅房的北边就是鸡窝的位置。我家的鸡窝构造是相对比较高级和合理的。在鸡窝的下面有两层,用一排稀疏的木棍儿上下隔开,下面是鸡粪,木棍那层是小鸡站立的地方,再往上,是有三四间用砖砌成的小阁子,里面可以容纳一只成年鸡的大小,算是专供母鸡下蛋的“产房”吧。“产房”里面垫上了软软的、厚厚的滑秸儿,在滑秸儿中央一般都会放一个小鸡蛋儿,我们叫“引蛋儿”。“引蛋儿”的作用就是告诉母鸡们,这才是你们下蛋的窝。在母鸡“产房”的后面,我们还留有一个小小的机关,就是有一个小小的可以打开的洞,开洞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看看母鸡下蛋了没有。每当听到母鸡“咯咯哒,咯咯哒”的叫了,我就会跑到鸡窝后面,打开机关,悄悄的把还带有余温的鸡蛋拿出来,留下“引蛋”,继续等待新的鸡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