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不是宿命,而是测命之运势走向,从走向上趋利避害逢凶化古,从而达到逆天改命的主观能动性。人作为主体也是自然的部分,是大环境系统中的子系统,是宇宙中的小宇宙,在本质结构上都是物质与能量为基础,其结构即是信息的载体,当人身小宇宙与自然大宇宙在频率上发生同频共振时,就会出现信息的对称性叠加,也就是说全息性,而这个就是命运走向趋势具有可测性的原理。
在物理学上有“波的干涉"现象。波相加还是相减取决于它们的相位,振幅同相时相加,反相时相减。当波沿着几条路径从波源到达接收器,比如光的双缝干涉,一般会产生干涉图样。粒子遵循波动方程,必有类似的行为,如电子衍射。
被称之为量子力学之父的普朗克甚至认为物质并不存在,意思是传统意义的实体物质不存在,因为他意识到微观粒子也由微观粒子组成,按照这种逻辑一切都是能量的频率振动形式,不需要物质实体,加上他本人比较崇尚意识决定物质,于是杜撰了一种解释认为物质的基础是某种有智慧的精神(也就是意识)。
当然,这曾经在哲学历上导致了唯物主义阵营的列宁把物质概念的外延扩展到“客观存在”,但这都未能消除唯物与唯心主义的矛盾。
但我认为为什么要把这种矛盾绝对化呢?在既然是在结构的微观粒子层次物质与意识形态得到了同一化的统一,那么,这不正是说明了“物质”与“意识”存在着叠加态的“干涉场”?
当作为不为主观意识所决定的客观存在时的物质在运动时,因为主观能动性不能预测到它们运动轨迹,因此,它们具有信息不对称的不确定性与测不准原理,当主观能动性能预测到它们运动轨迹,使它们具有信息对称的确定性时,这时就可以测准了。
而人类对于原来可能不确定不可控的客观存在对象的外部环境资源由于信息不对称,因此,如果无知而妄为就会导致失败从而逢凶遇害,反之,就会产生成功从而化吉趋利,吉凶与利害的产生就在于产生智慧的“知”这种信息对称与物质能量结构频率振幅的叠加,同物质、能量与信息趋于同势时,作为主体的人在不过度干涉而又能借势乘机而为,让客体的物力最大发挥人力自然少之又少以至无为,比如杠杆原理,能理解这个才能明白苏格拉底:“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其实,相比较苏格拉底的这句名言,孔子对他的弟子子路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告诉人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
老子比之说的更详细,“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意思是,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老子又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聪明的智者不会夸夸其谈,争辩不已,只有浅薄的人才会不停地讲话。真正的智慧是静默无言,不显山露水。
人类能通过意识的念头信息化作用于神经系统中枢转化为驱动机体的放大机制,这个过程也是一种杠杆原理在起作用,就像多米骨牌诺效应一样,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而达到以更小的能量去撬动更大的质量,当然,这里主要的还是要掌握对象的势以及洞察到平衡状态的趋向,如果能信息对称,那么,我们就可以称之为“知”,而这种能借外部环境资源的势能与动力降低主体自已内耗信息的确定性与可控性也就是智慧!
一些半桶水的算命先生在给人断命时过于确定可测准性而没有留余地,从而往往是使被算命者陷入了舍命论的消极性失去了主观能动性,在《了凡四训》中的故事所论证的其实就是这个,该书为袁了凡所作的家训,作者以其亲身经历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积德可以改变命运,这的确是具有一定的道理的。
正如王阳明的四句教所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正是我们应该所追求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