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想法读冯友兰著的《中国哲学史》,一直没有行动,想着等家中的这本有关哲学内容的《苏菲的世界》读完后再去读《中国哲学史》。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看了很久一直没有看完,这本书是办公室的一位刚进的大学生推荐的,他知道我的女儿11岁,而这本书正好是写一位十四岁的女生初次涉及哲学的有关故事。
向女儿推荐过,她翻看了前面的一两页,不是很感兴趣,就没有继续往下看了。
本想我看后一点点跟女儿传输,没想读了前期的内容后,就一直没有坚持下去。今天又捧起这本书,准备每天读20页,将这本书坚持读完。
还记得这本书谈到一个观点:晚上与白天的区别就是光的问题,白天与晚上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就是晚上没有光。这个观点一直影响着我,一直以来,深更半夜时,心里总会有些害怕,因在封建家庭中长大,总有着什么鬼神的想象。
为此特别告诉女儿,我们生活在科学社会,希望她摒弃这些不好的现象。女儿跟同学看了一些鬼片,有段时间她也害怕,跟我说夜晚十二时会有鬼出没,很镇定的告诉她白天与夜晚的区别就是光,白天有光,晚上没有光,打开灯就跟白天一样的啦,科学社会,哪来的鬼神。
希望女儿正确理性的看待周围,科学的了解世界。
书的前期谈了不少西方哲学家认为构成世界与人类的观点,大家都了解一些圣经中上帝与亚当、夏娃的故事。人类慢慢的从有神论转而无神论。
哲学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中间涌现不少哲学家及其观点。说实话书中有很多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但看懂的观点自己又特别的认可。
下面抄些关于苏格拉底哲学家的一些相关内容,重温他的观点。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公元前399年)生于雅典,整个哲学史上最神秘难解的人物。他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但却是对欧洲思想影响最重大的人物之一。
苏格拉底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与人谈话时看来并无意要指导别人。他认为他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因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唯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
一个真正的哲学家知道实际上自己所知十分有限,这也是为何他们不断追求真知灼见的原因。苏格拉底就是这些稀有人物之一。他知道自己对生命与世界一无所知,并对自己贫乏的知识感到相当懊恼,这点非常重要。
所谓哲学家就是那些领悟到自己很多事情并不知道,并因此而感到苦恼的人。就这一方面而言,他们还是比那些自称博学,但实际上非常无知的人更聪明。
苏格拉底也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很难得有人会承认自己无知,在雅典苏格拉底是一个孜孜不倦追求真理,永不放弃的人。他说:“知善者必能行善”。他的意思是人只要有正确的见解,就会采取正确的行动,也唯有行所当行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有德之人“。
苏格拉底认为,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而那些知道如何找到快乐的人就会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因此,明白是非者,必然不会为恶。因为世间哪有人会想要成为一个不快乐的人。
如果你一直做着一些自己深知不对的事,你还会活的很快乐吗?有很多人撒谎、舞弊、中伤别人,而他们本身也深深明白这些行为是不对或不公平的。你想这些人会快乐吗?
苏菲听到这些话,她想在妈妈买菜回家前进门,答应要帮妈妈洗碗。
今天就先写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