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 星期一 晴(大风)
昨晚,我兑现承诺——带瑞看电影《火烧圆明园》。
其实老师在课上已经给他们播放过相关的影像了,关于圆明园被烧毁的这一段,他记忆深刻。我想带着他重温一遍自己儿时看过的影片,既让他对这段历史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想开阔自己的视野。
电脑没有开。爸爸用手机连接数据线,在电视机上投屏,虽然设备简陋了些,也勉强算是“家庭影院”了。
记得第一次看《火烧圆明园》,是在我们邻村,那时乡下经常放露天电影。那时的我与现在的瑞儿一般年纪。历史我是不大懂的,只记住了刘晓庆,她的美,她的夜莺般婉转的歌声同圆明园的熊熊大火一起烙印在我的脑海中。隔了不多久,又看了《垂帘听政》,对于慈禧太后印象便更加深刻了。她那镶满宝石的长而尖的指套,那凌驾于万人之上的毒辣眼神,那令人颤栗的残忍手段,令我无法忘怀。
同样一部影片,时隔多年再看,观察的角度和体会是有所不同的。
这一次,最吸引我的是电影的旁白。
一开始,是小皇帝登基的恢宏场面。这时候,浑厚有力的画外音出现了:
“咸丰十一年十月初九,六岁的载淳同治皇帝举行了登基大典。即使皇帝只有六岁,也像一切帝王登基那样豪华、庄严,六岁的皇帝就是这样接受朝拜,就是这样走进了养心殿。人们都会问,他能担当得了一个拥有亿万人民的大国之君吗?面临着层出不穷的内忧外患,其实他只是一个放在宝座上的摆设,真正的统治者在他身后,这就是所谓恭亲王秉政,母后垂帘。”
画面上,六岁的载淳坐在龙椅上,他身后是一道布帘,他的母后威严地坐在那儿。
我告诉瑞儿:“这就是历史上的垂帘听政。”他听得云里雾里。
皇帝选秀的场面亦非常壮观。随着各色的旗子出现,我禁不住念了起来:“镶黄旗、正白旗……”瑞儿不懂,我便解释说:“满洲分为八旗,有黄、白、红、蓝等。”看来,不了解历史,看电影也会受到影响的。为什么分为八旗?哪八旗呢?我也说不全,深感自己的历史知识也相当匮乏。
瑞儿最感兴趣的地方是圆明园中的“大水法”,影片中一出现大水法喷水的场景,他就兴奋得叫起来。这是他们熟悉的一处景致。大水法西式建筑,是来自意大利的画家郎世宁设计的。它设计巧妙 ,精美绝伦,令所有见过这组欧式喷泉建筑的人为之赞叹。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后,十二生肖兽头惨遭破坏,有的至今下落不明 ,令人惋惜、愤慨。
强盗入侵,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当时满中国的“弱”。“弱”体现在枪炮的威力没有别人厉害,体现在清朝官员的腐败软弱,奴颜婢膝,更体现在作为一国之主的咸丰帝昏庸无能,毫无主见,一味听信谗言,豺狼来了不去驱逐,竟以“木兰秋狩”为名堂而皇之地弃“家”而逃。
家中无主,强盗野蛮地闯入紫禁城 ,对圆明园这座瑰丽无比的皇家园林,他们随意践踏,抢掠一空,最后为了掩盖自己的滔天罪行,竟将这座举世无双的万园之园付之一炬!
火烧圆明园,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刻在所有中国人心上。可悲!可恨!
听,强盗要杀人放火,借口是主人不许他进屋来偷盗。真是荒谬绝伦!还要恬不知耻地大声宣告!为什么?为什么他们竟敢这样地横行霸道?就因为中国有辽阔的土地,有金银财宝。他们也有,他们有的是野心和洋枪大炮。一八六零年十月十八日,历史把额尔金这个名字,永远钉在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上示众。这个英国的勋爵,下了一道震惊世界的命令。三千五百名士兵纵火焚毁了人类一座最大、最美、拥有最多珍宝的园林。无数能工巧匠付出了几个世纪的辛勤,终于把乾隆皇帝下江南带回来的一个园林之梦在北国的田野上建成了。 十月十七日,英法联军司令就命令他们的军士,对园中的陈设和珠宝玉器自由地、文明地、合法地选择。于是,一场掠夺野蛮得旷古未闻。强盗们你争我夺,分赃不匀。他们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拍卖赃物。这就是侵略者的所谓文明。拍卖之后,他们又用三天三夜的大火,来掩盖他们的滔天罪行。欲盖弥彰,举世震惊。火,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仇恨。火,烧毁的是皇帝的逍遥宫,却唤醒了千千万万浑浑噩噩的梦中人。火,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这座圆明园始建于康熙二十八年,历经乾隆、嘉庆、道光等五个朝代的不断增建、修缮,到咸丰十年,整整一百五十一年,无以数计的劳力、财富和智慧的结晶,毁于一旦。这非但是中国文化艺术财富的一场浩劫,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场灾难。守园大臣和他同归于尽。皇上和他的近臣、嫔妃正在避暑山庄巡幸,那里有的是好山好水好幽静。圆明园的废墟,今后仍将竖立在田野上,年复一年。他没有声音,但谁都能听到他至今都在愤怒地仰天长叹。
影片前面一段的铺陈,我觉得是为了更好地刻画“玉兰儿”(慈禧)的性格。她不甘凤在龙之下,不甘仅仅做一个普通的宠妃,她颠覆命运的野心是明显的。然而 ,当年的我和现在的瑞儿,是不太能感受到的。孩子的心思单纯,自然看不透那些深藏在美丽外表背后复杂的人性。
影片中,曾格林沁怒摔英国侵略军官巴夏尔以及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前民间义士的奋勇抵抗等情节,充满着正义感,面对凶残的强盗,他们英勇无畏 ,用铮铮铁骨维护着民族尊严。
还有一个细节,那就是守园大臣跳水的一幕。镜头很短,却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钦佩他宁死不从的气节,他选择了和圆明园共存亡,同生死,这是英雄的壮举,是那片火海中不灭的光芒。
若说观影感受,瑞儿和我不同,他更侧重于见到圆明园被抢掠和被大火焚烧时的感受。看到那些玲珑精致的建筑和璀璨夺目的珠宝变成了断垣残壁,变成了灰烬,心理上的冲击是很大的。他最难理解的部分,应该是历史背景吧。旁白说当时的朝廷“内忧外患”,内忧是什么,外患又是什么,这需要了解当时的背景资料,才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影片中两次提到“叶赫那拉”,一次是雕刻龙凤图案的石匠,对这个妙龄少女脱口而出的“叶赫那拉”闻之色变 ,虽然他极力掩盖内心的波澜 ,手指却已受伤出血;另一次是玉兰儿用手绢折“小老鼠”吸引了咸丰帝,当问及其家族姓氏,她回答:“叶赫那拉。”皇帝顿时面露阴霾。这种暗示的手法一方面补充了女主人公的身份背景,这个特殊的家庭背景影响着她的性格及成长;令一方面也让剧情更加有趣,充满了波折。
我没有写过影评,从个人的角度看,这部影片是成功的:气势恢宏,重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视觉上,从皇宫内巧夺天工、美轮美奂的景观、剧中人物的华丽服饰到整部影片宏大的场面,都给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和诗一样的美感;既有宏观的历史场面,也有微观的人物刻画,既有浓重的历史色彩,也不乏故事细节的趣味性。
不论怎样,我们应该正视历史,不忘耻辱。圆明园的毁灭,是一场历史的浩劫。当我们坐在火光冲天的荧幕前,当我们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抚触历史的伤痕,希望那令人痛心的一幕带来的不仅是我们难抑的悲愤,还有强国的梦想和奋发向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