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338
卷七·本脏第四十七
4/12
原文:
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肺高则上气,肩息咳;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原文译文对照:
~~~~~~~~~~
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
因肺惧寒凉,肺在变动为咳,故肺脏较小的人,就会较少到受饮邪的侵犯,从而不易患喘息病。所谓饮邪,为湿邪之一种,乃由于寒邪入侵中焦引起肝阳或脾阳不振,从而不能充分运化饮食水谷中的大分子物质,并使这些大分子物质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处的津液当中,成为一种可归属于“湿邪”的病理产物;其中质地清稀、因水而积者称为“饮”;质地浊重、饮凝而成者称为“痰”。
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
因肺惧寒凉,肺在变动为咳,肺主肃降,肺又为气海,故肺脏较大的人,就会较易到受饮邪的侵犯,从而很容易罹患胸痹病、喉痹病、肺气上逆病。
所谓胸痹病,指任何发作于胸腔的气血闭阻,其证候有:胸部憋闷、疼痛,轻者气短、呼吸不畅;重者出现窒息、胸痛,痛感掣引心脏、牵及背部,喘息不得卧,平卧后喘息会加重。
所谓喉痹病,指任何发作于咽部的气血闭阻,其证候有:咽喉红肿疼痛、异物感、角化、息肉、囊肿、滤泡增生、扁桃体脓栓、颗粒状凸起、喉头水肿等。
所谓肺气上逆病,指病邪侵入肺部而造成肺之肃降及宣发功能失常,导致肺气上逆、无法随经脉肃降到主动脉系统,也无法随动脉系统宣发至全身各处。证见喘咳、喘息、呃逆、嗳气、恶心、呕吐等。
肺高则上气,肩息咳;
肺位偏高,则肃降难度增加,且上迫缺盆(左右锁骨窝,以及中央胸骨顶端与左右锁骨所形成的缺口——译者注),故容易导致肺气上逆,有喘息抬肩(喘息时两肩并动)、咳嗽等症状。
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
肺位偏低,则其下缘会过于接近横膈膜,当肺部充气时,横膈膜向下压迫右侧之肝脏和左侧之胃脘贲门部,引起胁下作痛。
肺坚则不病咳上气;
若肺脏肉质坚固,则不易受病邪侵入,故不会生病,也就不会有咳嗽、逆气等症状。
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
若肺脏肉质脆弱,则容易受外邪侵入,随着肺脏的反复受病,会成为难以断根的慢性病,慢性肺病逐渐发展,会累及心脏和肝脏,再继续五脏传病,则会累及胰腺,最终发展为多食消瘦、部分或全体内脏长期有炎症的消瘅病,从而更容易受外邪侵入。
肺端正则和利难伤;
肺脏姿态端正,则阴阳调和、气血通利,外邪难以侵入;
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肺脏姿态偏倾不正,则容易阴阳失和、气血郁滞、肺气难以宣舒,从而被郁滞的那一侧肺叶会发作疼痛。
~~~~~~~~~~
老黄历择吉,2024.12.3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337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