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屏幕异常清爽,剧集与电影都少得对不起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数量不行,质量也都够呛。虽说,各路媒体一再叫好,可我真的get不到那个“好”的点在哪。有时候真的觉得,白瞎了那几个好演员。当然,也可能是我的文化水平太差,领会不到精神。
最近,最火的剧当属《漫长的季节》。其实,我很佩服编剧与导演的感知力与表现力。首先,故事的时间线贯穿了九十年代至今——东北大变迁的时间段,并引入了钢厂、东北话、彪哥等能激发东北人共鸣的元素;其次,故事选择由从工厂里走出来的、经历过下岗大潮的两个东北中年男人引领,小人物凝聚出亲切感;最后,故事富有层次感与戏剧性,画面有电影般的质感。
但“美则美矣,了则未了”,总觉得仅有故事性、共鸣与亲切感的内容还是停留在表面、还不过瘾,总觉得能触及社会痛点、人性深处的艺术作品才是精品。于是,我就想起了我“看而时习之”的一部老剧《大明王朝1566》。
这部剧拍得比较早,演员阵容强大,有黄志忠、陈宝国、王庆祥、倪大红、王劲松等实力派参演。那时候,陈宝国还能不用“白景琦”的套路演戏,倪大红还不会到《乡村爱情》里客串。但说到底,演得精湛的前提,一定是剧本好,好多台词让人回味悠长。
“改稻为桑”是《大明王朝1566》中的重头戏,许多情节都围绕这一线索展开,许多人物个性都围绕这一事件呈现。
剧集一开篇就是大明王朝财政危机,国库亏空,但东南还要抗倭。为了弥补亏空,为了支持抗倭,基于丝绸价值高,并可用于出口创汇,当时主政的严嵩、严世蕃父子提出了改稻为桑的国策:把浙江的稻田拨出一半改为桑田,多养蚕、多出丝,多产丝绸。由于一亩地的丝比稻米价值高,理论上既可增加农民收益,又可解国家燃眉之急,所以嘉靖皇帝当场就批准了这项国策,并为了体现爱民,还下令改完的桑田还按照农田收税(桑田税赋高于农田)。
理论上虽然可行,但如果加上官场贪墨横行,就能把一切理论推翻,再好的政策施行下来也是祸国殃民,改稻为桑也一样。
“皇上心里装的是九州万方”
改稻为桑有利可图,各级官员都想从中分一杯羹。到百姓手里,不但没好处反而要吃亏。而且,当时的农民家无余财,蚕丝不能吃,而稻米却可以填肚子。所以,即使官府施以高压,还总有“刁民”奋起反抗。为了推进改稻为桑(中饱私囊),都曾经金榜题名的官老爷们,有了主意:趁着端午汛,实行毁堤淹田,淹了沿新安江九个县,逼农民贱价卖田。这样,田就能集中到大户手里,而大户们既能改稻为桑,又兼顾“青天大老爷”们的利益,多好呀。
但事情出现了变数,毁堤淹田的事被浙直总督胡宗宪知道了。胡大人怕外有倭寇、内有灾民,一旦出事就不可控,可河堤已经坏了,要想阻止灾情发生已经不可能了,就只好分洪,尽力缩小洪灾面积。最后,只淹了淳安一个县和建德半个县。
改稻为桑的总策划是严世蕃,具体执行是郑泌昌、何茂才等浙江官员。江南制造局总管太监杨金水也在杭州,虽说没有具体参与,但也知情,起到了纵容包庇的作用。
为了安抚民心,胡宗宪领衔、杨金水及郑泌昌、何茂才等浙江官员联名上书,以受灾为由,向朝廷请求改稻为桑暂缓执行。皇帝还等钱花呢,对浙江的态度很不满意,就招胡宗宪、杨金水等人进京问话。
太监是皇帝的家奴,与大臣相比,往往更得皇帝信任。关于毁堤淹田,杨金水早已报给了司礼监掌印太监吕芳,而吕芳则早已报给了嘉靖帝。
闻听皇帝都知道了毁堤淹田的事,杨金水害怕会被治罪。可吕芳却安慰他道:“你也是为了宫里好”,后又替皇上解释道:“一两个县嘛,皇上心里装的是九州万方!”
这毁堤淹田是个多大的事呢,借用剧里胡宗宪等人的话说,就是“千秋之罪”,“如此伤天害理,翻遍史书,亘古未有”。而一句“皇上心里装的是九州万方”,就可以将一两个县百姓的苦难置若罔闻,就可以将数以万计的生灵涂炭轻轻抹去。
小民生存的那方空间,虽在皇帝的九州万方之中,但只是一粒微尘,难入只在意九州万方的皇帝的法眼。所以,为了“心里的九州万方”,皇帝总是抖落一地尘埃,然后在踩上两脚轻轻走过。
“上天把九州万方交给了朕,朕就是天子,就是万民的君父。朕拿着钱贱卖子民的土地,这样的天子,天厌之;这样的君父,万民弃之”
即使浙江遭了灾,即使胡宗宪等人都不认同,但国库没钱、皇上缺钱,改稻为桑还得接着搞,逼着百姓贱卖田地的事还要接着干。严党把这当成讨好皇帝,并能敛财的好机会,可裕王一派(包括徐阶、高拱、张居正等)把这看成倒严的好机会。于是,双方就在浙江交上了火。
为了不让严党得逞,裕王一派还找来了敢于抗上的海瑞,做淳安知县。海瑞一上来,就摆出一副不要命的架势,坚决不让淳安百姓的田被贱买。严党安插在浙江的郑泌昌、何茂才等官员呢,既想达到目的,又不想鱼死网破,就想出了一个主意:勾结给江南织造局做事的商人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名义,去灾区买田。
江南织造局隶属于皇宫,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帝。江南织造局去买田,就等于是皇帝去买田,谁敢阻拦呢。先不说海瑞就敢阻拦,先就说嘉靖帝知道了这件事后,勃然大怒。聪明不过帝王家,又受过良好的教育,嘉靖一下子就看出了事情的要害。他对严嵩父子说:“上天把九州万方交给了朕,朕就是天子,就是万民的君父。朕拿着钱贱卖子民的土地,这样的天子,天厌之;这样的君父,万民弃之”。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剧中的嘉靖帝虽然干着盘剥百姓的事,但明晃晃地去抢,他还是不干的,还算要点脸。可千百年来,不如这个嘉靖帝的君主其实有很多。
不止以上两个例子,剧中的振聋发聩之语还有很多。像在马宁远为保全胡宗宪(胡是严嵩的弟子),不肯说出毁堤淹田背后的指使人(严世蕃)时,胡宗宪感叹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下事难办就难办在这里!”天下事本来简单,但因天下人的利益牵扯,而变得错综复杂,就往往失去真相。
《大明王朝1566》很有深度,但因为种种原因,不适宜做过深的解读,还是大家自己看吧。如果看懂了这部剧,可以对现实有更深刻的理解。
话说回来,《漫长的季节》还是近几年来不可多得的佳作。首先,有真正的剧本:再者,虽以悬疑为主线,但内容却是难得的接地气,描绘出了底层生活的艰辛。在这个时候,能有这样剧出现,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