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家庭中,很多家长为了树立威信经常少言寡语、不苟言笑,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让孩子产生敬畏,以为这样就是给孩子立规矩了。然而,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在家长面前老实巴交,一旦离开家长的视线,就会变成另一个人,甚至于做违法犯罪的事情。这就说明规矩意识没有在孩子心目中生根发芽。孩子表面上守规矩,是因为家长的外力给孩子制造的压力所致,而并非出于本心。所以,培养孩子的规矩意识至关重要。
孩子一出生就像一张白纸,他们需要知道应该怎样与人相处;需要清楚一件事情他们应该做到什么程度;需要知道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做法是错误的,这些都需要家长的引导。家长怎样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呢?
第一,立规矩时信号明确。早上起床、穿衣洗漱,在家长看来十分钟妥妥结束的事儿,孩子一拖再拖,中间不乏家长“快点,要迟到了”,这种“唐僧式”催促。可有效果啊?孩子依旧慢慢悠悠地做着这几件事,直到家长将声音的分贝提高了,孩子才立刻收拾好出门。这种情况每天必上演一次,甚至更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因为家长只是一味地告诉孩子要快点,但是如何快?我们没说。记得小时候我特别不喜欢去亲戚家,因为每次见到长辈我不说话,妈妈都生气地责备我没有礼貌,可是她不知道是因为她从来说过那些亲戚我该如何称呼。所以,明确规矩是孩子遵守规矩的前提。
第二,立规矩时有惩罚措施,并切实实施。立规矩是为了让孩子敬畏规矩、遵守规矩,当孩子违反规矩时,家长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惩罚孩子。这就要求在制定规矩的时候,就和孩子商量好惩罚的措施。惩罚是规矩的底线,有了这道底线,才能确保孩子在规矩的范围内行事。惩罚要真正实施,不能只是说说而已,如果家长经常“雷声大雨点小”,时间久了孩子就会认为你是在吓唬他,规矩就会失去了威信,这样立规矩也就毫无作用。
第三,立规矩时家长以身作则。很多父母以为,给孩子立规矩,这个规矩就是让孩子遵守的。实际上规矩应该是全家的信条。家长要求孩子守规矩,自己一定要先守规矩,如果破坏了规矩,一样要接受惩罚。千万不能今天要求孩子不能随地丢垃圾,明天自己就随手丢垃圾。只有在规矩面前人人平等时,孩子才会真正敬畏规矩、遵守规矩。
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的规矩需要建立,如:不能随便扔垃圾、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过马路不能闯红灯,去亲戚朋友家做客不能随便乱翻东西,吃饭时嘴巴不能发出声响等等,现如今独生子女80后、90后都已为人父、为人母,因为从小娇生惯养他们规则意识薄弱,但这不代表社会不需要规则意识,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社会由人集合而成,如果没有规矩约束,各行其是,社会就会陷入无规矩的想混乱之中。因此,就要家长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言传身教,真正地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希望我们都能建立起对规则意识的敬畏之心,约束自己,做一个懂规矩、守规矩、有教养的人。
我是媗妈,育儿道路你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