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是甜?是咸?或是苦还是甘?我想在余光中先生眼中雨应该是涩的吧。苦中带甜又甘沁于心,咸而带淡又不失其真味,涩却又充满激情。
听听那冷雨,闻闻先生心中的情,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是在怀念远方的故乡,寄托对亲人深深的爱恋?对人生走走停停的感慨,延续梦的欢歌?还是在畅谈自己的人生态度,自己的人生、理想呢?雨!真的是冷的么?我想非也,在先生眼中它是有温度的,甚至于是有灵魂的,承载着的不仅是伞下恋人间缠绵,不仅是古屋弹奏的那曲永恒的乐章,更有那馨香的古典历史文化积淀。
“而就凭一把雨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都是潮润润的。”“想这个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想整个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是在书写着什么呢?躲不过什么呢?整个雨季会不会就是在写整个中国的传统呢?我想应该是的吧,就从“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这里是否作者就已经在表达对海对岸的无限思念,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极度爱护呢?“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但是“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纷纷黔首纷纷黎明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的中国。”这雨再也不是一般的雨了,再也不是那稍纵即逝的普通的水了,“也许地上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
听听那冷雨。你是否也有过在古屋窗前看着雨滴轻如珠丝般的从瓦缝里落下,享受着大自然最纯美的华章的 记忆?你是否还记得儿时玩雨的情景?下雨天,当你急冲冲回家的时候,是否有听到过雨打在树叶上的动人音律?你是否有那种心智安静的坐下听雨,闻雨?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淋淋的灵魂,窗外在喊谁。”人生在世,少年,中年,老年。唯一不变的似乎只有那窗外淅落的雨,滴滴点点,点点滴滴,滴在尘世间,落在时岁里。看似普通的东西,可是作者抒发的却是那些人生的感慨与历史的悲歌。在雨中似乎隐藏着太多的故事,太多的遗憾,读来心灵为之一振,顿浮起深深地哀痛,淡淡的忧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那只是亡宋之痛么?
听听那冷雨。“雨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先生说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记忆的彼端在何方?是在那遥远的童年,还是在那见不到头的历史中?更或许是在那梦中的呢喃声中?时间在继续,生命在奔流,历史在跳跃,那些古老的瓦屋已逐渐消失,高楼大厦之间,那些美丽的声音只留下了一串串构思中的音符,让人在睡梦 中再见逝去的童年。
听听那冷雨。你有过跟爱人共撑一把伞漫步在雨中的记忆吗?你有过跟爱人奔跑在雨中似乎天地之间只有你跟他的记忆吗?你还记得那种记忆的味道吗?在那个青涩的年代里雨似乎就成了一个最好的“借口”在不知不觉中充当着媒人的角色,充当着粘着剂的作用。爱人间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距离,在雨中悄悄地牵手,在雨中悄悄地拥抱。“曾经在雨夜,三轮车的油布篷挂起,送她回家的途中,篷里的世界小的多可爱,……”这时在作者眼中雨又是多么的浪漫阿。雨中的那些故事总是那么真实又那么朦胧;雨中的那些人总是那么近又那么远;雨中的那些记忆总是那么深又是那么浅。令人痴迷令人想象令人沉思。雨!也想要记起跟爱人漫步于雨中的那些故事。
若不是因为心中的温度是不可能写出这么美的散文的,读这些文字,这些段落,根本就是在读一颗炙热的心,雨的温度不仅感动着我的心灵更充塞着我的灵魂。如诗般的散文,不愧是大家的手笔读来随和自然不矫情,在淡淡的忧愁当中体验着如潺潺流水般的真情。听听那冷雨,我的心很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