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悟道(25):
桃李春风一杯酒,梦回唐朝唯有诗
历史上李唐王朝的高度,无疑是被世界公认的一座巅峰。
讲起唐朝,最先让人想起的,是什么?
是诗。
是的,大概也只有诗,才能最先让人脱口而出了。
在唐朝,没有诗解决不了的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诗写的好,让原本在首都买房这种不容易的梦想,也变的容易多了。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李端的一首《听筝》吟出,便在酒席宴上众目睽睽之下可以当场抱的美人归。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几番名落孙山之后,策划的一次考前献诗,才华终于被领导认可,金榜题名得中进士。
更有甚者,一首诗还可以用来救命。李涉遇江匪劫财,写下“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江匪如获至宝,反以财宝相赠。
唐诗在当时的广泛影响和唐代诗人在社会上所受到的普遍尊重,由此可见一斑,如果在唐朝不会写两句诗,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读书人。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一直都是可以歌的。西周至春秋时代的诗歌散落民间,多以四言为主少有杂言,自被孔子收录在《诗经》后,经过两汉乐府的发展,至魏晋时期,士族社会已经形成一种以写诗为时髦的风气,五言和七言诗也已出现,不过,因为认识层次的不同,一边是“撒盐空中差可拟”,一边是“未若柳絮因风起”,人各为容,庸音杂体,整体呈鱼龙混杂局面,到了唐代,随着诗歌被纳入国家科举考试,诗歌不仅成为了庙堂之上的附庸风雅,也具备了普遍的江湖基础。唐朝的科举是国家统一考试,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选拔人才,荐贤举能,步入仕途的重要途经,将诗歌与科举结合,立刻激发出江湖儿女如火山爆发般的激情。诗歌造就了唐朝,唐朝成就了诗歌,两者相促相成,自然而然。
在诗歌和唐朝之间搭起桥梁的是诗人,而唐朝恰恰又是一个诗人辈出的时代。
骆宾王八岁《咏鹅》,王勃九岁校《汉书》,李白五岁诵六甲,薛涛八岁《井梧桐》......
他们仿佛就是因诗而生的,同时作为诗人这个群体,他们又有着当时时代的烙印。
陈子昂为求功名砸琴赠诗,堪称经典创意,即使现在也是教科书级别的营销套路。
王维怀着和陈子昂一样的想法,去拜见九公主,独奏了自己的作品《郁轮袍》并献诗多首,瞬间吸引了九公主的兴趣,立刻就答应了他的要求,于是王维顺理成章的成了当年的内定状元。
唐朝科举考试要做律诗,一首诗是八句,温庭筠屡次参加科举考试替人代考,左右手一交叉就能冒出一句,叉八下手一首诗就写成了,人们叫他“温八叉”。
诗人们借助于诗歌渴望步入仕途施展抱负,同时却又不能融入世俗社会,一直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即使面对皇帝,依然恃才傲物。
孟浩然遇到了几个知心好友,宁愿大醉而眠,也不去赴唐玄宗的见面会,结果错过了好几个亿的大好机会。
唐宣宗微服私访来到贾岛所在的法乾寺,遇见正在吟诗的贾岛,贾岛竟然当面轻慢放肆,冷嘲热讽,事后虽然贾岛跑到宫前请罪,皇帝老儿仍将他降职察看。
还是这个唐宣宗,打扮成普通人在外面遇上了温庭筠,温庭筠上下左右看了半天,两度把皇帝说成是国家的下级官员,讲出话来很不客气,在他看来眼前人的官职也没多大,不必要去待见。 温庭筠这种等闲不识君王面的性格何等自负。
“有些人活着为了吃饭,有些人吃饭为了活着”。这些诗人们,他们入仕打酱油,出来混只是为了吃一口饭,名利如云烟,终究他们是属于诗歌的,他们吃饭是为了写诗,他们的名字和他们的作品一样,镶嵌在历史的夜空,散发出璀璨的光芒。
车辚辚,马萧萧,历史车轮碾过,马驴车,舴艋舟已换成汽车,轮船,物质的载体越来越复杂,文化的形式由平面步入多媒体,每一个人都可以来表现自己,手不离机抖有音,玩玩农药吃吃鸡,全民k歌吼三吼,讲个段子笑一笑,世俗变得越来越俗,人类的思想越来越贪玩,如今谁还会去吟诵诗歌呢?
诗歌不当主角已经很多年了,可是,每当月圆之夜,每一个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望着天上一轮皎洁的月光,心里是不是都会记起那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