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我人生的迷茫期,也是心灵的转折期。有一天,我突然想读读这本已然很有名气的书——但我并非冲着它的名气来,而纯粹只是单纯地想看看我们的领袖如何走过他的青年时代,想知道他在人生之路上是否有过迷茫,如何走出迷茫。
我记得我是从某东上订购的书,发货快,上午下单下午就到货了。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书上用荧光笔画满了记号,也密密麻麻地做了些笔记,大多是自己的感想。
时隔几年,我记不清书里的太多细节,但依然记得读书时的感动和读完后的豁然开朗。它让我明白,人生的迷茫和困惑谁都会有,我们并不需要悲观;它让我懂得在不能改变现状时,更应该匍匐大地,沉下心来踏实做事;它让我更加确信阅读丰富心灵,改变人生……
我很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大学生们,以及所有的青年朋友们。这种分享完全源自个人阅读后的收获。我深知,一定有很多青年朋友正处在人生的迷茫期、困惑期,他们对自己何去何从一筹莫展,他们太需要一盏灯的照射。而一本好书,就是一位好友;一个好的、真实的故事,能激励出个人潜在的精神力量。
2019年,我在公众号上给青年朋友们推荐了14本书,其中就有这一本。我当时的推荐语很简单:平凡的岁月,艰苦的环境,伟大的思想,不平凡的心灵。坚守平凡,耕耘幸福,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关于人生成长初期的那些事,如果你觉得迷茫和困惑,读读这本书,会有很深的启发,获得强大的力量。
转眼,又已过去四五年。去年,我来到新的岗位,教书育人的同时,我常在思考,如何引领大学生们爱上阅读,多读好书,从书中汲取精神力量,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我想到的第一本书就是这一本。而就在我发愁如何做到人手一本时,竟意外地发现微信阅读上架了这本书的电子版,完全可以免费阅读。我特别开心,手把手教同学们一个个下载了微信阅读的APP,然后以分享读、领读、讲故事等各种方式开展了共读这本书的活动。
与此同时,我也利用碎片时间,争分夺秒地在手机上完成了这本书的重读。时隔五年而已,再次翻阅,却像在读一本新书,不知道是自己的记性实在太差,还是书中那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常让人有新的感悟。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又成了手机上的“划线高手”。
合卷后,我再一次思考,我在书中学到了什么,我在领袖的经历中学到了什么,当年,这本书到底给了我怎样的启发——自然是很多的,今天我跟大家先分享以下几点:
1.学习志存高远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一个最当年华的青年如何在贫瘠落后的黄土高原卧薪尝胆,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自己的人生第一站。而这最根本的便是志存高远。志存高远并非是当大官,赚大钱,而是能为人民做多少实实在在的事。一个人只有志存高远,才能拥有大格局,大情怀。
为什么我们总在眼前的利益中迷失?为什么我们总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中烦恼?无非是因为我们没有目标和志向,或者说没有高远的目标和志向。一个人只有看得高远了,心胸才能宽广,眼界才会开阔。
现实生活中,“女人”这个词为什么总跟婆婆妈妈和鸡毛蒜皮扯在一起?原因不是我们天生不能大格局,而是我们守着灶台、孩子等家庭琐事,日复一日就磨灭了自己的理想和心志,渐渐地,眼界狭窄,心胸敏感——正因如此,我们更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能被眼前的琐事羁绊住了前进的脚步。
2.学习脚踏实地
年龄最小,下乡时间最长,插队地条件最艰苦……从15岁干到22岁,一守就是7年。一年到头吃不到青菜和白面,繁重的农活每天在身……在这七年里,从不适应到完全融入,从迷茫到逐步清晰,扎扎实实吃苦做事,做一件事,成一件事。
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店、铁业社、磨坊、办沼气,搞路线教育(在八个月时间里带动赵家河村民一起修梯田、打土坝、植树造林、办夜校)……把苦难当磨炼,在苦和累中寻求乐趣和生命的意义,不急不慌,脚踏实地,活出了一种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淡定。脚踏实地,行稳致远。
所以,曹谷溪在接受采访时忍不住感叹说,“一定不能轻视工作中的那些小事。做大事的人,都是从全心全意做好一件小事中成长起来的,而人的情操也是从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中培养起来的。”
3.学习酷爱读书
这本书里的所有人无一不谈到领袖青年时期就酷爱读书这个特点,说别人有“烟瘾”,他有“书瘾”。初来时,两个大行李箱全是书,后来,窑洞里、炕沿上都是书(经常去那个窑洞的人现在回忆起来,依然觉得那个知青窑洞里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高尔基说,仅次于选择益友的,就是选择好书。毛姆说,阅读是一座微型的避难所。在那样书籍匮乏、基本生存都成问题的年代,依然有人酷爱着读书,比如有位采访者谈到,下乡时期,某知青将《资本论》读了3遍,写了18本读书笔记……爱读书的人心中有股力量,燃着一盏灯。
领袖青年时期“视读书如吃饭、饮水一样必不可少,是同样重要的生活内容”;“劳动再苦再累,每天也要抽时间看书,上山劳动的时候也总是带着书,利用生产劳动的间隙时间看;晚上吃饭的时候他一边吃饭一边看书,嘴里吃着饭,眼睛盯着书本”‘;“利用零碎时间埋头读书。他在山上放羊,把羊赶到山坡上吃草,自己就坐在地盘上读书,每天晚上,都要在煤油等下,读书到深夜,熏得脸上都是黑的。”如饥似渴,争分夺秒,想办法找书、看书……那个年代那个环境里都能做到的事,我想我们今天应该做得更好才是。
4.学习善良感恩
在大街上把身上的粮票、棉衣当众全部给了初次见面的人,在难吃到白面的年代和老乡以面换糠,吃了老乡做的白面派饭后默默留下粮票和钱,打坝时社员受伤,等人来接时担心得在社员窑洞外面走了足足几百趟,帮人找猪,教村民写自己的名字和识字,帮路上的老汉拉车……淳厚善良处处可见,这正是“推食解衣”的胸怀。
既有宽广的胸怀,亦有重感情的一面,单看送出去的物品,笔记本、大衣、字典、棉被、粮票、母亲绣着“娘的心”的针线包……点点滴滴都是真情。村民说,“再糙的饭他也吃得香,再穷的人他也看得起”,唯有心灵高贵的人才能做到如此平视。离开之时,乡亲们早早起来等在窑洞外,此等真情,感动人间。离开黄土高原,依然心系百姓,帮老乡治腿病,接济灵娃母子……
据一位采访者回忆说当年领袖曾在窑洞里对自己说,“我饿了,乡亲们给我做饭吃;我的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我洗;裤子破了,乡亲们给我缝。咱梁家河人对我好,我也永远都记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的感恩之心。我们要学会善良和感恩,也要永葆善良和感恩,无论将来走得多远。
5.学习实事求是
因为实事求是,所以讲实情,说实话,办实事。去四川考察学习办沼气时,每个沼气池都要下去好好研究;了解情况时,骑着自行车“说走就走”,主动“突然袭击”式调查;在向来被认为打不了坝的地方进行考察与论证,最后打成了淤地坝,成为种庄稼的良田。
七年知青岁月,办了很多事,一桩一桩,都是为百姓着想,从百姓出发;当支部书记,还是搞社教工作,开起会来,别人听得津津有味;听别人汇报工作,拒绝照稿念……
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相信科学,拒绝形式主义,这是我们能办好事、能办成事的根本。畏惧权威,碍于习惯,套用经验,这是多少人办不成事的障碍?
·END·
司南,写作者,多平台加V作者(签约作者),曾在《青年作家》等刊物发表文章;大学教师,写作讲师,司南语文创始人。平生所爱:书和美。读书、教书、荐书、写书。美食美景、美物美人、美的心灵。愿与你相识,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