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首先要父母要先活好自己,在活好自己的前提下才有多余的爱拿出来爱孩子,如果父母连爱自己都满足不了就无法做到爱孩子,就会经常失去耐心表现在疯狂,自责,甚至孩子做的不好了父母甚至会以自惨的方式来发泄。另外爱孩子也不是什么都替代孩子做了,要遵守与孩子之间的界限,孩子有能力做的事尽量引导和鼓励孩子自己做。真正的母爱就是像一个高级仆人,她为主人准备好了咖啡但不规定主人喝几杯;她为主人烫好了所有的衣服,而不去干涉主人哪天穿哪件;她在主人想找到她的时候随时会出现在主人身边,但是主人如果不招呼她,她就隐身了像空气一样。这个比喻跟家长和孩子在家里的地位没有关系,这个比喻只是想说明家长在和孩子相处中要清楚什么才是得体,怎么样做才对孩子更好。
爱是一种帮助自己和对方完善和成长的意愿和行动.
爱的本质是成长,是自尊自爱是希望对方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付出真爱的人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爱是勇气是付出心力,是由意愿而产生的行动。
爱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是父母给对孩子无条件的爱,除了成长,没有其他目的,不求回报,没有控制,尊重孩子本来的样子,让孩子做他自己,无条件的爱,能够让孩子获得不可或缺的安全感,认识到自己本身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而不是靠自己的完美表现,才能得到父母的爱,这种价值感和安全感构成了自信的基础,让孩子有勇气,有信心去面对挑战,承担责任,第二层是我们放手并鼓励孩子自主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正是在面对挑战,承担责任的体验中,孩子积累了经验,增长了见识,学会了自律,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在增长,感受到自己能承担责任的自由和自豪感,从而更加增长了自信,获得持续前进的动力。而父母也在帮助孩子学习,成长和完善的过程中,成长了自己。
爱孩子就要给孩子正确的无条件的爱与自由。
这里的无条件的爱并不是要顺从,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要求一般指可量化的外在表现,或者物质需求,指的往往是不可失也不可量化的内心感受和孩子的需要,经常会以情绪或者要求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要求并不代表就是孩子真正的需要。所以。满足孩子的要求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有没有关注到她的情绪和情绪背后的需要,这是孩子最基本的内在需要,简单的说,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指的是我们对孩子情绪和需求的关注是无条件的,全然接纳的。全面接纳也不是指必须认可和赞同孩子的一切行为,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接纳指的是孩子是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主人,不管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我们都关注他的情绪和需求,不评判,不否定孩子,都始终如一的爱她,这就是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的基础是信任,爱的通道是看到行为背后的情绪和原因。孩子也并不需要永远都顺心,而且事实上孩子非常需要界限带来的安全感。有一个明确的,合理的界限,稳定的旅行,反而是让孩子更感到安心的,孩子会明白界限之内他可以安心的拥有不用担心可能随时消失,这让孩子感到安全和放心。
给孩子自由,也不完全单纯就是不限制孩子的一切行为,也并不完全不限制孩子了,孩子就会变的自觉。自由是包含了自主和自律两个样东西的,两者合一才算得上是自由。自由不是不受限制,想干啥干啥,而是我能自律,我能把握自己,自主自律,才有自由,没有自控力,把握不了自己,把握不了自己会怎样?被别人控制被游戏被手机控制被欲望控制,被诱惑控制,但没有自我约束,不懂自律,就没有自由,连自己都把握不了自己,自己的责任都承担不了,何来自由呢,为什么有的家长不限制孩子玩游戏,孩子并没有放任自流,而是感受到自己有充分的自主权,自我组建自律了。有的家长也不限制孩子,孩子却越来越玩的放不下手,差别就在于家长是否有足够的心力,爱孩子。若只是企图用不限制的手段期待孩子自律,很容易就成为了放任。
放手给孩子爱与自由好比广袤草原上孩子可以得到充分的滋养,充足的空间,自由驰骋,发展自己的力量,放任则像是荒漠,空间大但得不到爱的滋养,不但没有动力去发展,还会耗尽内心的希望和爱,做个称职的父母,不需要多高的境界,多深的思想,只要是个自由的人,如果我们相信人性,向善本心,清明。那么给孩子自主的权利,也孩子需要的方式,帮助他们学习自律,放手让他们自主选择,承担起自我成长的责任,也是我们所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爱。
另外爱与自由也并不是温柔的控制。孩子的苦恼是他在表达他的需要,他需要父母的关注和理解,接纳的基础是信任,爱的通道是看见。认为孩子以哭闹,胁迫父母,本身就已经失去了信任的基础,把爱的通道关闭了,这样的爱成为了控制孩子的一种手段,接纳情绪只是他虚伪的外壳,其内核仍然是控制,只是更隐蔽了。简言之,没有信任,就没有无条件接纳,没有真正的爱。
最后我们做个简单总结,爱是帮助自己和对方完善和成长的意愿和行动体现,就是无条件的关注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情绪背后的需求,除此之外都不是真爱,爱与自由总是同时出现,都有它们并行不悖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