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发愤的草莓
有个外国的小男孩,生日那天早上问了父亲这样的问题:“爸爸,您一个小时工资是多少?”
父亲说是20美元。
随后,小男孩跟父亲说:“请您借给我10美元,可以吗?”
父亲问为什么。小男孩解释说:“我现在有10美元零钱,只要您再借给我10美元,就有20美元,是您一天的工资。今天是我生日,我想用这20美元换您今天陪我度过一天,可以吗?”
这个故事照出了许多新手父母的尴尬。
忙碌的一代人,为了养家糊口,夫妻双方都在职场上拼搏是常见现象。朝八晚五族,上班就上班,根本不可能陪在孩子身边;上了一天的班,奔波劳累,回到家还想歇一歇,另外还有家务缠身。
你也想多陪陪孩子,可是时间少呀。而学龄前儿童又特别需要父母的陪伴,想想都醉了。
时间少,又不想让陪伴孩子这件事耽搁了,有没有可能做到呢?
唯一的办法是在有限时间内提高陪伴质量。
只是呆在身边不叫高质量
高质量的陪伴这个词听得多了,可是具体什么意思,你能说得出来吗?
这里质量的意思,不是物理学上所说的物质所含的量,按照字典解释,是指工作或产品的优劣程序。“高质量的陪伴”就是指优质地陪伴孩子,暗含陪伴得很好的意思。
曾经有个爸爸说:“我每天都很忙,经常出差什么的,所以每个周末都会有一天陪着孩子。”
听起来不错。再一问:“你是怎么陪?”
这位爸爸说:“你就是带他一起去高尔夫球场,让他和我一起打高尔夫球。”
哈哈,这是爸爸陪孩子,还是孩子陪爸爸?算不算高质量地陪伴呢?
再看看以下这些情形,算不算:
情形1:无时不刻守在孩子身边
情形2:孩子玩玩具,父母在旁边玩手机游戏
情形3:父母跟孩子一起长时间看电视,不说话
这些情形之下,父母都在孩子身边。难道像这样总是陪着他反而不好了?难不成把孩子放在一边不搭理他?当然也不是这样。关键不是陪的时间越长越好,而是陪的过程中怎么做。
情形1,无时不刻地守在身边,陪的时间很长,父母也很累。孩子是需要父母一起相处,但是当他们开始要探索世界之后,他们需要一些自主玩耍的时间,这就需要父母稍稍放手,让他们有自主观察与体验的空间。
情形2,孩子玩玩具,父母在一旁玩手机,看着是能确保孩子的安全,然后在安全之外呢?孩子看似在玩玩具,但他的心能全方位吸收周围的信息,感觉到父母在做什么,慢慢就会模仿着要玩手机游戏。
情形3,父母跟孩子一起长时间看电视,不说话,虽然也是陪在孩子身边,但是许多研究表明,长时间看电视这种行为对学龄前儿童的弊大于利,而家长在一旁不说话,也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帮助。
那么,怎样才算高质量地陪伴学龄前儿童呢?可以从下面三个问题去判定:
有没有适当的真人互动
能不能创造成长的环境
会不会有舒适的体验感
如果三个问题都是肯定的回答,那么这样的陪伴是高质量的。
为什么是这三个要点
如果你的孩子有隔代教养的经历,你会知道,爷爷奶奶辈在带娃上至少会有一点缺憾。
通常老人们带孩子,多半只会想着生活上的问题,比如孩子吃饱穿暖了没有,比如孩子会不会摔着,比如孩子睡得够不够。只要孩子“哼哼”几声,不必等孩子说话,老人立刻能意会孩子是要吃要喝还是要拉。
关注生活上的多一点,自然比较难有精力去想到主动与孩子交流互动这一点,因为考虑到安全,也不那么喜欢孩子碰这碰那。还有的爷爷奶奶辈比较强势的,会“教育”年轻的父母说:“你们不懂,我来”,“你跟孩子讲这么多干嘛,他还小,哪里懂这些,等大点再跟他聊”,“小时候养几个孩子,都扔在一边不管,哪有这么累”等等。
这样,孩子得到语言引导和实境互动的机会少了许多。
高质量的陪伴中,有大人的真实交流互动是最基本的要求。因为学龄前儿童特别认识世界是以具体思维为主,以听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和手的动作获得信息输入,进行亲身体验式的学习(皮亚杰把这个称为“感觉运动时期”)。上述方式在与真人互动的过程中都能获得。
这个年龄段时,与长辈的互动是宝宝各种信息输入的主要来源;早期在这方面的信息输入过少,会阻碍他的全面发展。 现在不少宝宝说话时间比较迟,平日里缺少适当的互动交流是一大原因。
要有真人互动,归根结底,是在为孩子成长创造环境。
有人会说,这也太“功利”了吧,什么都想着“成长”?连陪伴都不能顺其自然一点?
有的父母总以为孩子的成长顺其自然就好,到了那个时间自然就懂什么事,于是采用彻底放养。但别忘了,曾经有个实验,是科学家把刚出生的正常小猫缝了眼睛,一段时间后再把线剪开,猫的视力没有了。还有狼孩的故事,小孩在狼群里生活,习性全是狼的。这些都说明,即便身体里有人类基因,但缺少外界塑造的成长环境,缺少足够的刺激,很难不偏离轨道成长。
我们的生理发育要靠大脑分泌激素调整,智力发展要靠大脑有效快速地处理信息,社交活动也要靠大脑判断对方的意图与情绪。 人类的大脑要到6岁才相对完善,也就是说,学龄前儿童正处在大脑急速发育的阶段,也正是学习窗打开最多类型的时期(学习窗:特定类型的学习最佳发展时间)。
在这个时段里所谓的高质量陪伴,有很大程度上要做的事就是帮助孩子刺激大脑的发育,借助学习窗的原理创造适合成长的环境,让孩子的智力开发、情感发展、习惯养成等方面事半功倍。
此外,高质量的陪伴也要注重体验感。
舒适的体验感意味着父母和孩子都感到内心快乐。当你感到内心快乐,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内啡肽等快乐物质,让你感到非常舒适,这一瞬间的记忆也会得以强化。
记忆加深了,一方面能使孩子记住当下在体验中学习到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你和孩子之间的一次美好回忆。
想不出具体怎么做,就直接copy吧
说了这么多,下班后可以在孩子身边,还是不知道具体要做什么。这时候,起码别回到家就摊在沙发上,打开电视坐在孩子身边静静打发时间,或者长时间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机, 还聊以安慰觉得下班后的时间都贡献给孩子就是陪伴。
如果父母确实想不出陪着孩子时做啥,这里提供一些选项,可以直接copy——
父母忙家务时
当家长下班后在家忙家务时,可以顺便拿真实的蔬菜水果给孩子观察、触摸,借用这些食物让他们玩“数豌豆”这样的游戏。
可以让宝宝帮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让他们把垃圾扔进垃圾箱,浇花,整理自己的玩具,喂宠物等等,一边指导他们,一起享受家务的乐趣。
还可以在做家务的时候,编一些特定场景的简单儿歌:“爸爸、妈妈正在擦桌子,擦呀擦桌子,宝宝一起来擦擦,乐趣无穷呀!......”
如果孩子在家务上帮不上忙,在一边自己玩耍,父母也可以利用平时背下来的儿歌或国学作品,随口念出来给他听。
父母在家有空时
家长在家里的闲暇时间,最常见的可以用绘本和故事喂饱孩子,给孩子读绘本、讲故事,培养阅读的兴趣。因为如果不用阅读占据孩子的时间,他们很容易会缠着你开电视看动画片。更重要的是,真人读书念故事时,父母和孩子眼神的交流、情感的交流,是全方位的刺激,有助于孩子提升认知能力。
如果家里有玩具、彩色笔的,家长可以陪他一起做这些事,一边玩一边互动,比如用积木搭个滑梯,放个小人在上面滑下来,和宝宝说:“宝宝在游乐场滑滑梯也是这么滑下来的,对不对?”。比如鼓励孩子涂鸦,拿色笔给他们在纸上画“乱七八糟”的东西,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画的是什么。
家里玩具比较少的,父母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活物品。像布、米、豆、棉花、纸张、橡皮泥,皮沙发都可以给他们观察和触摸。在他们玩时,可以一边用语言形容这种物品的特性,比如:“棉花是轻轻的,白色的”,“橡皮泥是黏黏的”。这样,他通过触摸、观察,闻味道,还有父母的讲解来学习,这样的体验丰富有趣。
另外,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也可以用起来。比如吃饭时可以认识食物,可以让宝宝学会分享食物;起床后,可以让宝宝料理个人事务,学习自己穿衣服、绑鞋带、整理玩具;洗澡时,有意识地引导宝宝跟着提示指点相应的身体部位,比如头、肩膀、膝盖、脚趾等等,从而认识人体。比如不得不一起看电视时,坐在旁边一起交流电视画面的内容,可以评价画面上这个卡通角色的做法等等。
当然,还可以跟随孩子的想法,由他带着玩东西,只要周围环境布置得安全,不要限制他们的手脚和嘴巴的活动,家长在一旁说话和引导就行。
带孩子出门走走时
父母有时间带孩子多出外走走看看,注意引导他们与大人、别的小朋友打招呼,养成礼貌的习惯。
另外,可以通过生活中大量的非正式识字体验,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孩子把字、音、物品、生活联系在一起,发展理解能力。比如,上下楼梯时可以数台阶,坐电梯可以认识电梯按钮的数字,在饭店吃饭可以指认招牌的字,观察路边的小动物(注意安全)。在超市里,可以问:“宝宝,你看这里有几种水果呀?”,让孩子在不经意间学习到类属知识。在公园里,认识花花草草,看到有运动或弹奏乐器的人,可以告诉他们这是什么运动,这是什么乐器。
每逢遇到一个熟悉的场景,还可以问:“宝宝,这是在哪里呀?”,提醒他们养成随时观察周围的习惯,锻炼记忆力。
上面这些做法,可以多次使用,不要担心这些选项用完就没了。要知道,孩子天生喜欢“重复”,重复看一本绘本,重复听一段故事,重复玩一个游戏,重复走相同的路。
这些做法,看起来“傻傻的”。真的有效果吗?咱们不能以成人角度去看待。
儿童学习和发展研究的领导者、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高普尼克发现,成年人的注意力是聚光灯,而幼儿的注意力是散光灯,有时候他们看起来好像没有注意,实际上他们是沉浸在所有信息里,不管有用还是暂时没用,都会被他们吸收进大脑里。所以,千万别觉得是对牛弹琴,以为孩子听不懂,不屑于这些“傻傻”的方法。
你的耐心付出终究有一天会证明,这不是无用功。
我是发愤的草莓,推崇“像蜜蜂般学习工作,像蝴蝶般感受生活”。
85后上班族双娃辣妈,三线小城活跃分子,爱手绘的个人管理达人。
5点码字助你省时、省力、省心,2015年至今创作干货类文章超过50万字。
文章入选LinkedIn领英新书《你从未真正拼过》和橙子学院新书,个人新书酝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