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在回家的车上,我们一家人就某事开展了讨论。
我女儿的观点是我交流问题时要区别对象,因人而异。我老公的想法是家就是休息的地方,可以少说话,看书或者睡大觉。我的观点是家就是可以开开心心说话的地方,不说话像什么家。
女儿说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一个是情感型,一个是理智型。但事实上理智型的人有时并不理智。我老公说,我从来只说别人不好,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我反驳说,恰恰相反,我和别人总说你们的好处,我总是看到别人的优点。
但在内心深处,我有时会有些别的想法。当我不能冷静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时,我的内心就处在一个不平衡的状态,我的言语、行为甚至身体都可能不在线。不自觉中我选择了逃避来保护自己,我用运动,学习,阅读等方式来化解,人为的打造一种努力的新形象。
我何尝不想说,我也想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呢。但那是一种什么方式呢?我并不太清楚,也许会是一种四处碰壁的生活吧,我即便善良,单纯,但这些并不能当饭吃,我缺少技能,勇气,智慧,力量。我一直不愿意承认的事实是,我是个被动长大的孩子,我希望自己还是那个在原生家庭中只用读读书就可以万事大吉的孩子,有父母的庇护,我希望离开家庭后有人能为我遮风避雨,能给予我宽松,理解,支持,鼓励,这样一种想象的人生。
人生的经验告诉我,那个人遮风避雨是屋子,那个真正体恤,怜悯,容忍自己的应该是,也唯有是我自己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