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逆向工程之------提高阅读速度与效率。读一本书,做一点思考的延展。珊妮。
古典老师在《超级个体》中说,写作是表达的一个逆向工程。如此说来,画思维导图,讯飞速记,交流,讲故事等等,都是逆向工程。
什么叫做逆向工程?
举个例子:二战时候德国人做了一个特好用的密码机英格玛,英国人图灵则最后破译了这个机器,还顺手发明了图灵机。图灵做的就是编码的逆向工程。
再举个例子:《三体》里三体人要攻占地球,而地球人找了4个人谋求战略性突破,他们做的就是进攻的逆向工程。
再举个例子:人是如何记东西的,倒过来想这个事情,就明白你该怎么样写东西了,因为我们写东西不也就是方便别人输入并且记忆吗?
所以, 画思维导图,写作都是表达的逆向工程。
写作是把网状的思考,做成树状结构,用线性语言表达出来。
好的写作就是帮助读者把一个线性语言,在脑子里形成一个树状的知识晶体,最后储存成为网状知识。古典老师说好的写作就是认知的3D打印——你的笔一行行地扫描,最后在纸面上呈现一个立体知识晶体。
什么意思?你想,咱们想表达的现实世界,本来是立体的。但是写作呢?是线性的,是一个字接着一个字写出来的。通过笔,一行一行地扫描,最后在纸面上把一个立体的知识,像晶体一样的呈现出来。这个过程像不像3D打印呢?
这个比喻太牛了,因为它也可以提示我们读书的方法。
读书,就是把一个线性的文字语言,在脑子里还原成一个树状的知识晶体,然后储存成网状的知识。你看书,是一个个字,一行行看,速读慢,因此它是平面的。而我看这本书,是凹凸不平的,有些段落高,有些段落低,有些词突显,有的就看不清。这个时候,我会先鸟瞰,先读完海拔5000米以上的内容再细看或者判断出其它地方根本不用读,所以阅读速读就快。当然,这些都可以通过技巧进行训练。
另外,我读文章懂得问题结构,分析文章,除了主框架,好的文章会通过排版形成认知辅助系统。
1、文章会形成清晰的几个段落,当你看到第一段的时候,就能猜到后面。
2、隔段时间会有分段,让你大脑休息会,也告诉你这个句子结束了。
3、重要的地方加粗加颜色加图。
当你知道这些的时候,你在读书时,就从纸面上缓缓地升起来了一个立体知识晶体。碎片的信息被吸附在知识晶体上,形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框架。
文章最后,作者又重新把你拉到顶端,让你看看整个文章中间呈现出来的框架结构。这个时候,整个二维记忆就在脑子里,树状图,就立了起来。如果此时再凑近去看每一个细节,会觉得无比清晰。
作为一个作者,你需要学会用两个视角看文字—— 一个是读者视角,一个是作者视角 。观察自己看的时候的情绪体验——当我们的眼睛随著文字往下走的时候,听到一些概念。然后我们会问,这是什么鬼?好的作者就有这个能力让认知难度降低——每当你问“什么鬼?”接下来马上就会有大量的,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会被塞到这个里面,等于在你内心上演了一场话剧。如果这些不是活生生的例子,而是一堆类似这样的鬼话,你就会觉得不知所云,读不下去,然后敷衍放弃。
那么作为一个读者呢?你也需要两个视角看文字,这就是写作的逆向工程。
所以,之所以有人读书快,不是因为他读字读得快,而是因为他有能力看到一本书的立体结构。
再逆向一下,缺乏什么不是好文章呢?
1、大纲不清晰。结构性不明的文章一般没有列大纲,可不阅读。好比做汉堡包拿到什么放什么,不可能好吃——想想看,最后一层才是肉的汉堡包是多么糟糕。对于日记和记叙文,时间线也许是可以接受的线,但是对于其他问题,缺乏结构、或者结构失调是大问题。
2、过多的被自己感动的文字。克制是美德,呈现出一种总体、均衡的美感。
3、缺乏好的品味。我痛恨那些布满含糊词的官样文章。例如那些大量出现 “总而言之”“话说回来”“大概”“一般来说”这样的废话,或者是“单一性”“结构化”这样充满虚词的文章。弗洛伊德分析过语义背后的潜台词——这些含糊语背后说的是:“嗯,我也不确定”。
理解了“认知的逆向工程”的说法,你才能真正理解好文章的结构、坏文章的标准,以及什么算是好文章的品味,懂得形成知识晶体的简单而简洁的文字才是好文字,阅读自然就能提高速读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