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的新作《虚无的十字架》中,自小孤僻的花惠机缘巧合下交到了事业有成的IT男田端佑二作男朋友。在感情稳定之后,佑二通过暗示花惠为结婚投资,无数次地向花惠借钱。直到得知花惠怀孕后,佑二又以去美国出差的名义向花惠骗了最后一笔钱,从此消失在花惠的生活中。
多么像我们生活中看过的那些对渣男的报道:
姑娘们在感情中丧失了基本的判断力的背后,正是喜好原理在作祟。
被“渣男”利用的喜好原理
《影响力》中的第四种影响力武器——喜好。
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欢的人所提出的要求。
可能我们表明对一个人喜欢的方式就是顺从对方。
有些情况下,喜好只会略微影响人们的决策,比如支持一下朋友的微商,购买一些并非必要的东西。
有些情况下,喜好对人的影响大过一切。
喜欢你的理由
《影响力》中列出了5个喜好原理的相关因素:
- 外表魅力
- 相似性
- 恭维
- 接触与合作
- 条件反射和关联
我不太认为这本书能完全地概括如何获得别人的好感。这5个因素与其说是“喜欢你的理由”,不如说是“赢得陌生人好感的理由”或“赢得大多数人好感的理由”。
01.你长得好看,说什么都对
虽然我们总是半开玩笑地说出这句话,但它确实反映了外表魅力对我们判断一个人的影响。
你可以试试把我开头提问中的吴亦凡换成宋小宝。
不过好在影响因素是外表魅力,并不单纯是长相。有那么多化妆、穿搭、健身的教程和课程等着你,每个人至少都可以做到不减分。
02.每一个销售员都是你的老乡
这句话可能不全对,至少这么说没错:
每一个销售员都恨不得成为你的老乡。
我分享一下销售员们得知我家在杭州后说的话:
“我十年前去过杭州,你们那里真漂亮。”
“我是安徽人,离杭州很近的。”
“我的姐夫的爸爸的小侄子住在杭州。”
深谙影响力之道的销售员们,说着自己都不信的鬼话,只为了与你找到一点相似之处。
一个与你有共同爱好、共同观点或共同经历的人,是不是更容易获得你的喜欢呢?
03.李敏镐和借饭卡
我们特别喜欢听人恭维奉承。
有些人会利用这点影响他人的决定,比如:
“我仔细看了一下,你真的长得很像李敏镐。”我对我的室友认真的说。
“真的吗?”他害羞地说不出话了。
“恩。呀,我饭卡没钱了。”我表示我囊中羞涩。
“我的给你刷!”“李敏镐”慷慨解囊。
你可以尝试一下类似的方法向你的朋友借饭卡、公交卡、银行卡……
当然,在知道了这个因素后,除了要提防服装店的店员,你也要提防一下我这种朋友。
04.镜子里的你和朋友眼中的你
研究人员做过这么一个调查:把一群女性的脸拍下来一正一反(就是镜像)冲出两张照片,让她们自己和她们的朋友选出更喜欢的照片。结果,朋友更喜欢你正脸的样子,也就是你在他们眼中的样子;而你更喜欢镜像的照片,也就是你每天从镜子中看到的自己。
这要归因于熟悉对喜好的潜意识影响。我们通常意识不到自己对某种东西的态度是受了先前接触它多少次的影响。
但是,如果接触不得当,在不愉快的条件下持续接触某人或某物,反而会减少好感。容易产生好感的接触是在为实现某个共同目标的合作中。
05.世界上最厉害的四种人
在网络世界里一直流传着四种人的神话:“我当年”、“我同学”、“我朋友”、“别人家的孩子”。
“我当年”和“别人家的孩子”暂且不表,就说说“我同学”和“我朋友”为什么这么厉害的原因吧。
为了理解这个世界,我们都被装上了“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思维模式,这就是联系原理。
即使在不合适的情境下,我们也会下意识受联系原理的影响。
在古波斯,传来坏消息的信使将被杀掉,带来好消息的信使则会被好酒好菜招待。
人们深知关联原理的奥妙,并努力把自己跟积极的事情联系起来。
“我同学”如此之厉害,是人们在夸大与其有明显联系的人的成功,并借此联系提升自我的形象;
“我朋友”如此之厉害,是人们在夸大与明显成功的人的联系,并借此联系提升自我的形象。
当我把我的同学吹得天花乱坠的时候,别人的一句“别人的事你这么激动干嘛”就能让我哑口无言。这是我下意识在利用联系原理啊。
而且,每当我们的公众形象受损,我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宣扬自己跟其他成功者的关系,借此恢复自身形象。
所以,当有人再在你面前提起“我同学”、“我朋友”的时候,拜托不要不屑地打断他,因为他可能刚做了一件糗事,正借联系原理恢复形象呢。
你看,我也正通过夸大我身边的“李敏镐”同学来提升我在你们心中的形象。
喜欢应该被温柔以待
获得一个人的好感和遇见一个有好感的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希望你了解了喜好原理之后,能避开那个用它来伤害你的人;也希望你了解了喜好原理之后,能不去伤害那颗喜欢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