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初步定下了自己2021年必读的20本书之后,朋友针对书单给出了建议,建议阅读的面再广一些,可加入一些哲学类和历史类书籍,其中就给我推荐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
我是个历史盲,读历史类的书籍总是硬着头皮才能读下去。但这本书不同,我读得很认真,很投入,连我自己都有些诧异。这本书不是在枯燥地讲历史,而是把一个个人物放在历史这个大背景下,讲他们的故事,让人听之或怜悯、或感慨、或深思。
对于本书的作者黄仁宇我也是初次了解,读完之后更是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作者在他的自序中提到了本书的创作和他与明史的联系。为了写书、做论文,用两年的时间读完了《明实录》133册,之后继续阅读大量的历史资料,这些在书中都作了详细的注释,牵涉到的书目广而多,令人叹服,本书完成,用了七年的时间。由此可见作者严谨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是万历皇帝执政的第十五年,那时他也才23岁,而这看似平淡的一年,却成为了历史的重点。读完这本书我发现,无论是万历皇帝、元辅张居正,还是首辅申时行、清官海瑞等等,凡是书中写到的人物,几乎都没有好的结果,不禁让人感慨,这也正应了作者的一句话,这是“大失败的总记录”。
导致这样的结果,自然有个人的原因,如首辅张居正励精图治辅佐万历皇帝,想开创“万历盛世”,他所实行的政策,表面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他所实施的改革制度和现行的文官制度格格不入,最终以惨败收场,在死后被清算,情形正如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后来的首辅申时行因为有了前车之鉴,也看出了其中的玄机,便做起了和事佬,并且为此不惜牺牲原则。书中多次提到本该精力充沛的申时行常常力不从心,那是因为他身居要位,但如履薄冰,甚至早已预见了自己的结局,却无力改变。如此看来,在历史的洪流下,一个人是多么的渺小,而以一己之力,改变整个时代,是多么的渺茫和无力。
可能是性格的原因,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把自己代入到每个角色当中,甚至脑子里会想“如果我是他,我会怎样”。我首先把自己想象成万历皇帝,皇帝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过着人人羡慕的生活,但他幸福吗?八岁登基,开始做着重复机械而自己又不懂的事情,那个时候他更像一个机器,一个完全没有自由的机器。他热爱书法,且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但张居正怕他练习书法耽误朝政,强迫他停止练习;申时行不让他练兵,所有人不让他立三皇子为太子,连他最喜欢的妃子死后都不能与他埋在一起,哪里有什么趣味?又何来幸福呢?而这似乎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原本聪明上进,热爱读书的他,最后消极厌世,不理朝政。
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来看,万历皇帝的臣僚老师,最大的失败在于他们没有把万历当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扼杀了万历应有的个性和思想,而怠政似乎也成了他对朝野上文官集团的一种报复,对皇权和礼教无奈的抗争吧。黄仁宇先生说:“他(即万历皇帝)身上的巨大变化发生在什么时候,没有人能够做出确切的答复。可是追溯皇位继承问题的发生,以及一连串使皇帝感到大为不快的问题的出现,那么1587年丁亥,即万历十五年,能够作为一条界线。”
历史类书籍我看的较少,这只是从历史小我中得到的一些思考,我想本书要告诉我们的还有很多,如从朝代的兴衰中找到制度根源、从平凡的事件中看出事物发展的机理等等。纵观本书上下,上至天子,下至平民,无不成为了制度的牺牲品。作者黄仁宇说:中国两千年来,以德替法制度,到明代为极限,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