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扒父母的爱情,应该是每个孩子都热衷的事情。我也一样,对于父母的“爱情”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初时,年幼,父母并不愿对我这个毛孩子吐露,一方面是觉得没有同等的人生阅历,不屑于和我说这些事情;另一方面,则可能是父母木讷、保守的性格,不愿意表露自己的情感。
随着年岁增长,从七大姑八大姨的闲扯中,父母的“爱情”浮出了水面。于是乎,诧异了。父母并没有“爱情”,他们是通过相亲认识的。而20世纪80年代偏僻山村的相亲和如今的相亲是极不一样的。
母亲居住的村子和父亲居住的村子中还隔着三个小村庄,有几十里蜿蜒曲折的山路。那时,只是土路、拖拉机。几十里路对于农村人来说不在话下,走一个上午就到了。父亲便是走着去母亲的村落的。
母亲的奶奶相中了父亲勤劳踏实,以及家中有固定的田地、山林。那个年代土地是极被人看中的,是能够吃饱穿暖的保障。
父亲到了母亲家中,并不能见到母亲,母亲也不能明目张胆的去看父亲。于是她偷偷的躲在楼梯拐角,趁父亲进门的时候偷偷望了一眼,看到的仅仅只是大致轮廓。相看父亲的是老一辈姑婆。于是在短暂的面谈后,定下了这门亲事。
几个月后父亲挑来了彩礼,迎走了母亲。没有花轿、花车,母亲是一路走着去父亲的村子的。没有婚纱、酒宴,一件红色毛呢外套便是新衣喜服。磕了头、拜了高堂,母亲便扎根在了父亲家。
爱情,在那个年代是奢侈的。相识、相知、相爱更是天方夜谭。对于保守近乎木讷的父母亲来说,情窦初开,并不识情爱,只是盲目的听从父母之命。爱情是什么对于他们而言并不重要,婚姻主要遵从于两个家庭。如今看来,父母的“爱情”难免让人生出一种草率、可悲的之情。但庆幸的是在如此草率的相亲中诞生的家庭,在磕磕碰碰中保持了下来。
婚姻经营过程中,由于物资的匮乏,父母价值观念不一致,时常会发生争吵。现今,母亲每每谈起与父亲的过往,抱怨是不可避免的,父亲亦然。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中,渐渐消磨了父母原就不多的浪漫情怀,生儿育女,在岁月中渐渐两鬓斑白。
随着岁月流逝,“爱情”迟迟不来,但父母依旧在努力维系这个家。儿女渐渐长成,渐渐有了自己的生活,对于父母的依赖也急剧压缩。父母虽想念却也不曾要求孩子什么,只是两个人在家一起变老,一起思念,默默扶持。尽管他们依然会有鸡毛蒜皮的矛盾,但生病了,嘴上虽在埋怨对方,却细致的给对方添衣拿药,二人相处自有其一套默契。
共度三十多年,彼此包容,彼此磨合,即使一开始并不合适。但相信,他们是最为了解对方的人。父母是否有爱情?如今并不明了,但这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