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不知不觉间,每月原创文章已经笔耕不辍的连续写了四年多时间,如果按照一开始一月四篇的(含读后感)的标准来计算,那就更多,平日间的小感想小感悟,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写作内容也差不多消耗殆尽。自觉虽勤奋有余,但提高不足,每月坐到电脑前咬手指,瞪天花板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看着书架上一排排身姿撩人的书脊,忽然福至心灵:既然书本啃得慢,写作又不知以何入文,不如合二为一,以书养笔,以笔警己,于是乎,就有了这一笔记系列,从本月开始,我会把每周阅读的书籍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当做每个月的原创内容。希望在今后的时间里,和大家每月准时见面,按时分享。
读《打开——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
学习范围:序言、导论一、导论二、导论三
1、为什么要学习哲学
说到哲学,已经会让很多非专业读者头疼,各式拗口的表述,感觉每一个字都认识,但连起来就完全不知所云,仅有的一点对于学科的好奇,也随着入门的高门槛而烟消云散,但我始终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点了解哲学、学习哲学的必要。虽然生活的压力日趋增大,沉甸甸的现实会让大部分人在休闲的时候选择更为轻松的方式,但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瞬间:我是怎么长这么大的?未来何去何从?万事万物的发展是不是真有规律?人死后到底会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我们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好奇,去哲学世界中寻找答案。正如作者周濂在序言中所说,这100堂西方哲学课,会用尽量浅显易懂的文字和例子,给读者介绍一个立体丰富有趣的哲学世界。这是一场思想的探险,是一场恢复好奇本性的探险。至于这一场探险中的学习所得,可以用“打开”、“看清”、“理解”三个词来形容——
打开视野,重新用一种充满怀疑的、审视的、好奇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
看清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看清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差异;
理解之前不求甚解的问题,理解世间充满差异的原因;
2、什么是哲学
所以哲学到底是什么呢?哲学(philosophy),就是爱智慧的意思,philosophy在古希腊文中是由philia和sophia两个词组成的。Sophia就是智慧的意思,philia就是友爱的意思。有趣的是,相比于宗教意义的博爱,以及男女间的情爱,友爱更温和而理性,哲学家在对待智慧的时候,就是一种彼此尊重和理解、温和且理性的热爱,以共同激励共同进步为目的。这样的解释,虽然不能完全包含对于哲学学术性的解释,但从态度以及行为而言,是一个美妙的解释角度。
3、哲学问题的共性
哲学问题种类繁多,但究其特点主要有三种。一是具有对现实和经验反思的反思性;二是针对最一般性的范畴或超级概念提问;三是没有标准答案。“哲学不是一种积累性的学科,古代那些基本的哲学思想、观点、理论和见解现在仍是哲学的中心内容。”
4、哲学的作用
学习哲学有什么用呢?书中谈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被称为哲学支付的泰勒斯(没错,就是这个人,哲学之父,我们都一无所知),有一次他夜观天象,因为专心致志,一不留神失足掉进一口井里,正好被一个路过的婢女看到,于是这个婢女就说出了流传千古的一句话:他连地上的事情都没有搞清楚,就去关心天生的事情了(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当时只有他俩的话,这句流传千古的话是如何流传下来的?婢女想必是不知道自己的话值得流传的,而我们可怜的哲学之父,估计在井底摔了个七荤八素,也没有闲心去侧耳听清这样一句话)。
暂不论故事的真假,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明白两件事:哲学的用处,是一时半会无法体现出来的,不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其次在古希腊,哲学与科学是一体的,因为他们试图给世界一个统一的解释,所以必然把自然作为研究的对象。直到近代,特别是牛顿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家用纯数学这门语言去解释自然后,哲学与科学才分道扬镳。如同罗素所言:“任何一门学科,只要关于他的的知识一旦可能确定,这门科学便不再称为哲学,而变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了。”而哲学的力量,实际上就是观念的力量,所以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身陷囹圄的时候,才会说是两个人消灭了法国,一个是卢梭,一个是伏尔泰,而两人都是哲学家。对于普通人而言,哲学最大的用处,就是慰藉,教会我们在人生遭遇现实的冰冷之后,能冷静的对待。
5、哲学的起源
那么哲学的起源是什么呢?柏拉图认为哲学源于惊奇,因为惊奇才去思考,因为惊奇,才会从发问到解释。而我们以为很熟悉的哲学二字,也应该是一个动词而不是名词,哲学的本质不在于掌握真理而在于去寻找真理。而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只是被动阅读,更要积极参与建设,如果有读完文章的小伙伴,也欢迎一起讨论,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