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八千里
几天的休息换来身体舒适和心态稍微改变,身心默默地向死亡临近了一点。思想领地像个欲望的海洋吸收很多不必要的琐事和观点,填充时间、空间在我身上的存在。亲爱的们,某个抚慰人心的名人逸事和人事闲话由我编造的,如果你知道感人肺腑的励志训诫出自像我这样彻头彻尾失败者之手,相信的成分有几分?那些佛教故事,禅宗机锋,一切以心灵鸡汤式的美文,作者娓娓道来,侃侃而谈,劝你应该知足常乐、吃亏是福、云淡风轻、禅意生活,其实我在饥荒满天飞的环境里陶醉前行,有时“脸面不要,金钱还是擦肩而过”中磨炼。
我独处时喜欢安静钻研金刚钻,喜欢纸上旅游,喜欢键盘上修炼,过去的恩恩怨怨,过去的喜怒哀乐,过去的焦头烂额,带来精神的崛起,带来思想的饱满,带来身心的成长。曹雪芹毕生心学来雕琢一部《红楼梦》,只对自己的写作负责;梵高一生不被市场认可,对自己艺术造诣负责。文学和绘画是高度个性化的艺术,要人耐得住寂寞,摒弃世俗娱乐,在自己环境里默默付出、深耕细作才能有更高的成就和后世留下珍贵的精神生命。
其实每人找回生命里最喜欢少之又少,在高节奏,压力山大的社会里,无数个娱乐和奢侈品刺激着人们偾张的血脉和孱弱的神经,谁还有心情在忙忙碌碌之余消遣一本消耗脑细胞的书呢,更不可能花上一两个月时间来静静阅读。我喜欢慢慢地读书,我读书时有个伴侣一直陪伴着,那是新华字典,读不来、读不懂的字立刻查字典。基本生活维持下去,我把生命奉献给读书。所谓地位、话语权、金钱,对于我这种底层人需要很大努力或者找关系牺牲身体来换取微不足道的那些,我心想不如自己喜欢的上努力或者牺牲身体。
我的注意力经常漫无目的、天马行空地游走某一本书上,也许很薄的一本书。有时觉得,书籍像日本人的茶室,我没去过日本,从网络中看到的景象来间接使用。茶室,具体怎么写取决于茶道师的个人趣味了。我喜欢“空屋”这个写法,一座茶室就是一处极简的空屋,属于自己空的里面填满东西需要不被别人指手画脚、指指点点。人格所致,我也喜欢生活中简单实用的生活环境和物质用品,我的想法是把有限生命浪费在自己喜欢的事业和精神生活,在声色犬马、物欲的追求上显得不值当。
我自己也不曾仇恨社会,做错第一时间都是他人的错,毕竟在任何社会里都会有一些不适应这个社会的人,假如我这样的人社会上游刃有余的生活,肯定对另一批人被排挤到社会的边缘角落。如今流行“人在江湖混,脸面永远比内涵重要”,脑海立刻想到“我是不是跨越进奴隶社会里吧,这种“文明的奴隶”思想,把人类脑袋统治多长时间了,真是得不偿失,进棺材不知道这些主流价值观是什么样的底层逻辑和基础上演变至今的”。
培根说过“一个人只要有了家,就等于向命运送交了人质。”是的,张三是与世无争的朋友,从大学毕业之后无联系。在省城的一次培训机会偶遇,有了自己的家、孩子、房子、车,脸上幸福满满。同学一场吃个饭,聊聊天是正常人际关系范围之内的活动。在培训地等着他来接我,他开着价值三十万的车接我往吃饭地方驶去,路上洗耳恭听他在生活上节节高升的过程。快到吃饭地方时他说最近特喜欢看一下,最新出版的《鲁迅全集》,说正版三千多元,我说那就买呗,给脑袋来个洗礼多好。他说犹豫了几下没买,买了一本《鲁迅精选集》准备看。我问,你这辆车多少钱?他说上路三十刚出,我惊叹,你把车卖了,一辈子看的书都够了。他说不能卖,它是他在社会上行走的脸面。
那一刻我对他刮目相看,他真不愧是曾经的爱书之人,现以变为主流的牺牲品,更是洗脑过度,理所应当这是阳光大道。真的,书籍才是真正的奢侈品,才是最珍贵的朋友,才是最可靠的伙伴,书籍对自我投资、自我成长带来无可代替的珍品。因为它耗费时间,也最需要心境,也最需要忍耐,也最需要专注。但张三终于抵住了这种奢侈品的诱惑,他以后也许只靠CK内裤、LV腰带来提高内涵了。
家庭是现今社会最小的组织,也是社会所主导的理想场所,社会的稳定来自最小组织的幸福美满。两人一起的时间长短对于家庭基础是至关重要,所谓互相理解,互相勉励,互相包容等都是有条件的,爱情在组织家庭之前短暂存在的人类动物性和社会性混合。成家立业的时候爱情变为各路利益诸侯舞刀弄枪的领地。利益错综复杂的环境里,凡人只有两人长时间的陪伴来换取所谓继续陪伴。大部分家庭都在社会底层挣扎,谈论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来麻醉一下自己,再跟别人一比较,自己还是不行,再次出发,这样循环里把一生折腾的基本差不多,感慨“人生是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