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做课题,为了做事不浮光掠影,让自己真正走进钱老的的作品,了解钱老的教育艺术 ,让钱老的导读艺术对自己的教学有切实的影响,所以我逼着自己在喜马拉雅上录播《钱梦龙与导读艺术》,有时候因为琐事太多的原因,不免有中断的时候。也就为自己的没有长进找到一个原因:做事不能持之以恒。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渐渐地,通过不断地阅读,我发现这本书提到了不少自己的困惑:一直为避免在教学中“琐碎的”提问而苦无良方,因为觉得有时侯学生的体会理解未免不尽如人意,感觉肤浅化或者偏离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那老师难免就要拨乱反正地进行追问,于是问题就越问越多,有时候,难免刘落入了琐碎提问的窠臼。
今日读到一节,顿觉恍然大悟。如何避免满堂乱问,应该变“谈话”为“交谈”。一直以来,不仅对于概念模糊,也没有深刻思考过谈话和交谈有什么不同。今日读到:“交谈”区别于“谈话”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教师的平等态度。“交谈”的“交”,就是指师生间思想感情的“交流”,交流的双方是完全平等的……只有当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了这样,精神联系,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来,成为教学的热情支持者与合作者。(《我喜欢课堂上的平等交谈》,《语文学习》1991年7月12日)“交谈”中,为了避免琐碎的问问答答,可提供交谈的话题,而不是老师用一个一个问题牵着学生走,所谓“道而弗牵”。
很多老师感觉钱老说的好,做的也好,但是,其他老师很难学习他那种教学模式,因为“我们哪知道学生会提什么问题”?不知道学生提什么问题,也就无从“下口”。其实,首先,我们发现,让学生提问题这个做法的好处在于:
1、他让学生提问题,学生为了有问题,必须要先预习文章。解决了预习的问题。学习分为三部曲,古而有之:预习、学习,复习。学生首先熟悉学习材料,这是学习的前提。
2、爱因斯坦说得好:有问题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学问当在无疑处有疑,做人当在有疑处不疑。学贵有疑。所以,梦提出问题,是学习的至高境界。学生带着疑问讨论,生生间的交流解决了问题,这是互相学习,有老师指导着解决了疑难问题,这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贯穿始终,还在互相交谈的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讨论和争辩中,获得缜密的思维,可谓一箭数雕?
3、在交谈中,教师的引导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主要还是学生的思考和交流。我们可以从钱老具体的操作上,发现端倪。钱老让学生提问题,就并不是由着这些问题,天南海北天马行空地问,而是他“胸中有丘壑”,如同如来佛,不管孙悟空如何十万八千里的翻筋斗,他都知道如何应对。也就是说老师首先要明白学习这篇文章,该处理哪些问题?如何巧妙地处理这些问题,最后能达到什么效果。
例如,在上《故乡》这一课时,课前学生提了很多问题,钱老没有被这些问题难倒,也没有走形式,把问题置于一旁,挂羊头卖狗肉,提出自己的问题,而是把这些问题进行分类,归纳为共讨论几个话题,每个话题,学生都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讨论,话题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就不会出现老师阐述了很长的问题,结果学生三言两语就给解决掉了的尴尬,提出无效问题或者低效问题。呈现出三言两语的话题,结果学生给出丰富多彩的答案。
在学习《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我学习钱老提出了一个话题:孔乙己其人。围绕这个话题,学生有话可说,可以说和她相关的描写,也可以说相关的事。但是,我还没有做到钱老最大的优点:让学生预习,放手让学生提问。真正做到和学生在交流中谈话。教师起到主导的作用,学生不是被牵着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先学习一点,了解“交谈”和“谈话”,虽只有一字之差,失之毫厘,却是差之千里,也才能慢慢学习钱老几十年摸索到的教学规律。如何让学生预习,提出有价值的疑问,我还需慢慢学其精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