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又到了久违的院长督导案例时间,同样受益,比起刚进网校时,自己感觉有进步,发现自己在讨论区说的话多次被院长重述,正慢慢学着用心理学的视角去看待及表述问题。
案例一,妈妈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会突然发脾气,自己从小被忽视,从小到大都是自己解决问题。和同事相处,公事公办,没有闺蜜和好朋友,不表述自己的情绪。害怕和人亲近,不会交往,面对人际关系,面对客户,害怕出错,有压力,头脑混乱。请求院长,是否有好的方法让自己改变现状?
对目前的状况,没有试过调整,习惯了一个人,没有觉得寂寞,自己做很多事。和父母可以正常生活,但很少交流,父母也管不了她,父母已经放弃了。2014年与父母一场大冲突后就没有交流了,有一个比自己小六岁的弟弟,父母和弟弟关系很好,和弟弟的感情还好,有困难不找弟弟,对自己的生活满意。想调整的动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面对其他人和同事不紧张,工作对他很重要,工作之外没有觉得太孤独,已经习惯和享受这种孤独。自己消化情绪不找人说,有伤心的时候就是哭,没有了继续做事,原生家庭对她的影响。每个人的应对方式,人际交往模式都是对自己最好的最适合的。有很大成分的自我保护在里面,已经有一个很好的模式。当下是否准备好了,把自己武装强大,突破它做全新的尝试,下定决心去走这条路。因为防御性太强,掩盖了你的感情流淌,不穿盔甲不安全,需要感到安全时才会坦然脱去盔甲,给她时间,有一个安全的感受,坚冰慢慢融化,感受淡定、沉重、勇敢的拥抱美好生活。
案例二,12岁男孩,妈妈电话联系,孩子在课堂上突然大声说话、好动,带孩子过来,问孩子,不知道为什么来,男孩不停的动,用袖子擦鼻涕,眼神飘忽,爸爸很少在家,爱骂人。和妈妈说好的,不说不好的,说不好的就骂人。上课说话是因为好奇,想从老师那里得到答案,老师让他把学习搞好,不要管乱七八糟的事情,同学把他当另类。谁影响他说话,他会不爽,妈妈喜欢干预,掌控孩子,从小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咨询师想先处理妈妈的焦虑,让爸爸参与进来,再处理孩子的行为。和爸爸建立起来关系,支撑和能量。
院长问到,父母和孩子两者有什么关系? 是什么原因引起了孩子多动?症结背后的问题才是问题,爸爸缺乏,喜欢骂孩子,妈妈掌控性太强,引起了孩子多动吗?如果排除器质性原因,妈妈只关注孩子多动,孩子为了引起妈妈关注,故意调皮捣蛋,强化了多动。夫妻关系和谐,就不会多关注孩子多动,现有的生活体系强化了他的多动行为。思路清晰,方向正确,关注孩子积极的正向的一面,学校老师也要一样,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很重要。
案例三,个人成长困惑,最近陷入混沌状态,需要提升心理资本。在中学教道德法制科目,这次所教的班级考试没考好,领导不高兴,也没有直接说我们,只是让我们自己找原因,自己身为组长感觉很惭愧。开会时,有一个教学很负责任的老师说,班级一个学生有问题,党组书记说,你们搞不好。我说:“孩子在你们班很幸福了”,自己对党组书记的话很不以为然。儿子备研考试,母子俩为了一个事情吵起来,因为我的情绪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今早主任找我说人事有调整,同事要教别的班级了,她高兴了,我却哭了。该老师走前讲课顺利,自己觉得不能给青春期的孩子随意贴标签。
可能没有觉察习惯,经常内归因,对自己要求高,追求完美主义,以后再次遇到时,提前按下预警键。换个角度讲,潜意识意识化,时间长就慢慢适应了。这件事情对自己有意义,要学会淡定从容不迫,内外关照,关爱自己的内心。冥想中与自己的内在小孩儿对话,疏导管理情绪,觉察后及时做一些处理。难受时是自己陷进去了,是否需要换一条路,提示自己又在走这条路,不至于沉下去,不用活在别人眼里、嘴里,好好爱自己,假以时日,充分利用好自己的资源,平衡好各方面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