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分享一个工作中的小故事:今天接通了一位父亲的回访电话,他说女儿去年刚考上了市级示范高中,并且进了重点班,但是现在孩子从重点班被调到了非重点班,学习成绩很一般。但具体询问学习成绩如何?父亲,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缓缓的说,“不行,具体怎么样也不清楚。”
“那平时她的学习情况和日常生活是不是妈妈更清楚一点?” “我们都管不了她,她不刻苦了,心思都不在学习上……”
这位父亲虽然话语很少,但是却一直没有挂电话,一边听我分享一些类似的案例还有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一边叹气。最终,在我的建议下,他把女儿的手机号码给了我,还一再嘱咐我:她不喜欢老师,你的话她未必会听。
在这位父亲的同意下,我们商量着,我试试用父亲朋友家的大姐姐(朋友)的身份,跟孩子聊一聊。
挂完电话,五味陈杂,一方面觉得自己有点越界了,另一方面作为老师、作为家长的责任感让我不得不出了这个“馊点子”。因为在那一刻,我深深的感受到了这位父亲在疲惫失望背后更多的是无助。哪有父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哪有父母亲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孩子。但是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向往自由独立的半大孩子碰上被社会已经“蹂躏”的稀烂中年人,高负荷学业压力下的高中中遇到同样为生计奔波疲惫不堪的父母时,可能每天真的会因为一点点小事,日积月累,变成双方的沉默甚至是一声叹息。
下班路上,塞着耳机正好听到一首邓紫棋的《喜欢你》,突然又想起了这位父亲,很想把这首歌送给每一个孩子,代替你们可能不善表达的父亲,对你们说一句:喜欢你!支持你!相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