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到一定的年纪,心就渐渐变得麻木了。而要治好这种麻木,最好的药方就是去热爱。
那么热爱什么呢?寻找一个业余爱好是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
爱好其实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只单向吸收快感的自我陶醉型,比如说吃,你吃了就是吃了,别人无法从你吃的过程中得到什么体会,除非你吃相特别到可以用来让人参观的地步。如果你吃完后喜欢写点什么美食点评,或者亲自动手做点食物,那就另当别论了。这样一来,作为吃货,就是比较高级的吃货了。
这位高级吃货就从纯粹吸收型的爱好变成了社交分享型的爱好了。社交分享型的爱好除了自己在这种活动中获得美好的体验以外,更多的是从旁人的赞同和欣赏中获得快感的,很多时候这种爱好还得产生价值,当人们已经开始通过这种爱好获得收益的时候,这种爱好就已经不是单纯的爱好了。比如一个作家特别喜欢写作,后来也通过写作赚取稿费,甚至变成一种职业可以维持生计了,那这种爱好除了因为热爱,也有很大的动力来源是因为利益驱动以及其他虚荣心和成就感的满足了。
但人类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所以很少有人只是那么纯粹的投入到一个自我陶醉型的爱好中,很多爱好肯定在自我陶醉体验的同时,又有社交分享的倾向。就算是一个纯粹的吃货,纯粹到只会吃不会做,他也更愿意跟朋友分享一些吃的经验,或者推荐一些好吃的食物和餐馆。
所以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是维持和发展业余爱好的重要驱动力。
可总有那么一些人,或者说是很多人,说自己实在是太懒了,懒到什么也不想干。我只想说他是真的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当我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是忍不住要勤奋的。然后他们又会说,真的找不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啊,觉得什么都没意思,也没有发现有意思的事物到底在哪,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想来想去,发现自己只适合做一头猪啊。
很多时候,我们会不经意地碰上一些人事物,有可能是机缘巧合,也可能是受人影响。总之,我们会在内心深处喜欢或认同一样东西、一个人、一件事,而这样东西、这个人、这件事可能就是一个契机,是一个机缘,由此为钥匙,我们很可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东西。而这些热爱的发现,需要我们时刻保持机敏才不会错过,因为这些东西往往深藏在水面之下,需要延着偶遇的契机去搜寻,才能发现它。
比如偶然间听哥德堡变曲觉得好听,就去听巴赫别的作品,觉得巴赫的作品大多都好听,接着去听同为巴洛克时期音乐的亨德尔、维瓦尔第。或者接着去听被称三B的其他两个,勃拉姆斯和贝多芬,如果听不下去了,说明古典乐也未必是真能成为热爱,只是昙花一现。如果越听越喜欢,那就去听更多,甚至可以再去学乐理,去学一件乐器。发现钢琴声不错,可以尝试去学钢琴,然后发现钢琴并不喜欢,又发现特别喜欢听大提琴的声音,那就去学大提琴,最终机缘巧合爱上了黑管,然后一辈子就只爱撸黑管了。总之一句话,就是要不断去尝试自己喜欢的东西,直到发现热爱为止。突然想到那些号称热爱姑娘的李渔、王小波、冯唐们,难道也是不断尝试姑娘才最终确定自己是热爱姑娘的。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样找到自己的热爱的事物或人的,只是更多的时候,要找到自己热爱的东西也是需要机缘的。为什么有些人很小的时候学了一样乐器,后来就一辈子抱着这样乐器,为什么他没有去尝试别的没有玩过的乐器呢?也许有更喜欢的更擅长的呢。我觉得就是这件乐器跟他之间产生了机缘,让他把热情投入进来,一旦喜欢上了,投入了时间精力了,就跟这件乐器建立起了长时间的联系。
所以,有时候找到一生所爱,不光需要机缘,还需要一次抉择、一次决定。你总是想着会不会遇到更好的,就会总是错过那些合适的;而你又可能在匆忙中作了一次糟糕的选择,等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又变得进退两难。所以归根结底,又还是看直觉和缘分了,只要你认定它直接托付你一颗赤诚的心,就“嫁”了吧,接着也只能随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