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万山区:推行“七个抓” 全力做好防贫预警监测
近年来,万山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系列决策部署,积极推行“七个抓”工作法,探索建立新时期防贫工作体系,做到贫困风险早掌握、薄弱环节早发现、突出问题早整改,筑牢防贫预警监测成效。
一、抓好精准识别,明确对象。围绕建档立卡户稳定脱贫不返贫、坚决阻止源头致贫的目标,万山区组织村干部、下派干部、驻村工作队等进行地毯式走访、拉网式排查。一是采取一般识别程序,将家庭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以下、因病因学刚性支出远大于收入、民政特困供养对象、长期保障户、重残监测对象进行识别;二是采取简易识别程序,对因灾、突发大病、突发事故等特殊情形进行识别,并指明10个慎重纳入情形,全面做到精准识别,从源头筑起发生贫困的“截留闸”和“拦水坝”,目前共识别重点监测对象256户792人,并及时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开展实时监测。
二、抓牢实时监测,动态管理。为进一步全面掌握、摸清重点监测对象底数,万山区加大力度,强化监测管理。一是以返贫防贫预警监测台账为基础,建立区、乡、村三级管理台账,要求各乡镇(街道)、村明确专人将监测对象纳入台账管理,定期围绕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就医就学就业情况、收入支出情况等方面,分析致贫、返贫隐患,提前预警,及时干预。二是组建由乡干部、驻村工作队、村干部等组成的网格监测队伍,按月对重点监测对象进行逐户走访,重点了解收入支出、产业就业、就医就学、住房饮水等情况,报乡镇(街道)管理员在台账中实时更新,并上报区扶贫办备案,确保监测对象底数精准。三是建立动态管理台账、风险消除台账等,重点从收支情况、“3+1”保障情况和返贫致贫风险三个方面评估,实行动态扶持措施,对已经稳定脱贫的或明显不存在返贫风险的监测户及时消除风险,对新出现返贫致贫风险的及时纳入监测,避免扶持不够或过度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精准聚焦监测户,切实发挥应有效益。
三、抓紧资源整合,集聚力量。脱贫攻坚以来,万山区始终坚持以产业带动和就业扶持为抓手,以社会保障为基础,以公益力量为支援,全力整合全区各级各部门政策资源或社会力量。一是通过整合财政、扶贫、教育、医疗、民政、人社等部门资金,建立区级防贫预警监测资金池,及时兑现各类惠民政策。二是充分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扶贫日活动等,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多方争取外部资金。2019年,万山区通过组织干部职工“一日捐”,募集捐款54万元,以10·17日国家扶贫日为载体,区扶贫办组织爱心企业捐款10余万元,并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为2019年脱贫户每户争取了1000元的临时救助。三是壮大和盘活村级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收益除用于建档立卡户稳定脱贫外也可用于监测对象的防贫保障扶持或补助救助。四是推进“互联网+”社会扶贫模式,充分利用好中国社会扶贫网、扶贫“832”平台等,拓宽扶贫公益项目筹款渠道以及扶贫产品销售渠道,为农户募集社会扶贫资金,解决临时救助以及帮助销售扶贫产品,确保收入达标。
四、抓稳资金保障,从速补短。为确保防贫预警监测资金有保障,万山区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扶贫基金,专项用于防贫预贫,针对因病因学等刚性支出大于收入、突发灾害意外等导致生活困难家庭提供临时救助,有效助学、助困、助老、助残、防灾,切实解决建档立卡户及其他特殊困难家庭临时性生活困难等问题,做到应帮尽帮、应扶尽扶,从源头上遏制新的贫困发生。2020年以来,通过召开会议严格评议,按照群众不同困难程度,救助资金从1000至10000元不等,共对因灾、因病、因残、突发事故等原因导致收入骤减或陷入困难的54个家庭进行救助,通过利用扶贫基金扶弱助困,有效解决群众家庭困难,确保群众生产生活稳定,不因灾、因病、因突发灾害等原因而陷入贫困,达到快速补短的效果。
五、抓细分类施策,靶向防贫。为切实做好精准帮扶,万山区针对需要扶持的防贫监测重点对象,采取多层次、复合式的扶持方式,因户施策、因人施策,靶向防贫。一方面,依托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和贵州扶贫云,发动“5321”帮扶干部对全区7660户建档立卡户特别是监测户,每个月至少开展2次以上入户走访,详细了解收入和“3+1”保障情况,同时构建以区扶贫办为网络支点,各“两不愁三保障”行业部门为网络监测点的监测预警网络,相关部门之间建立适时共享数据、信息核准机制,采取定期全面监测和适时重点监测的方式,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分析,将重点监测户分为8类,分别提供个性化针对性政策补助措施。另一方面,由各乡镇(街道)加强与相关部门联系,适时了解监测对象基本情况,因户制定一户一策,落实帮扶措施,开展救助工作,通过产业帮扶、教育保障、住房保障、社会兜底保障等“N”种帮扶措施,进行精准帮扶,全力防止返贫或新的贫困发生。2020年以来,万山区遭受了冰雹以及汛期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影响,全区共538户建档立卡户、5户边缘户住房不同程度受灾,存在跑风漏雨现象,面对灾情,万山区争取到1456.46万元资金专项用于修复加固老旧房屋以及因灾受损房屋,及时开展灾后修复工作,补齐了住房保障短板,补强了基本居住功能。
六、抓实群众主体,激发动力。为做好正面引导,营造良好氛围,万山区抓实群众主体,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一是依托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进一步深入宣传脱贫攻坚“四个好”,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二是通过宣传表彰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脱贫攻坚群英谱,用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贫困群众,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引导群众用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三是强化防贫预警机制引导,以“志”“智”扶持相结合,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奖惩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群众不等不靠不要,发扬自强自立精神,通过自身勤劳实现致富,不断破解能力贫困和意识贫困问题,提升自我发展能力。2020年以来,万山区组织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下派干部和“5321”帮扶责任人结合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共入户走访群众20余万人次,通过积极开展政策宣传等措施,切实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
七、抓严督查问责,确保实效。为切实强化督查问责作用,保障防贫预警监测工作实效,万山区严格要求乡镇(街道)、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及帮扶责任人严肃认真对待防贫预警监测对象的监测工作,相关行业部门积极协调配合,按照“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及时补齐短板,凡是存在工作不实,瞒报、虚报、谎报的,均严肃追责问责。同时区纪委区监委、区督查督办局、区扶贫办等部门积极开展对全区防贫预警监测工作开展情况的督促检查,对工作开展不力而导致出现严重后果的责任单位和个人,从重从严从速问责。
脱贫攻坚以来,万山区始终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原则,全力做好防贫预警监测工作,筑牢防贫预警监测机制成效,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截至目前,万山区建档立卡户7660户25696人和非建档立卡户未出现1户1人返贫致贫,脱贫攻坚成效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