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初夏
会哭的孩子有奶喝?
从差不多还没有习得语言的时候开始,每个孩子都知道如何通过自己受到的伤害来获取养育者的关注和补偿。
在日常的生活中那些会闹腾,而且经常惹事的孩子,往往能够赢得更多的关注。但比较听话的孩子,却往往会被忽略。
我一个朋友带了一对双胞胎,一个乖,老老实实睡觉;一个不乖,老哭。一哭母亲心软了,就给他奶吃,这孩子就不哭了。
这样是不是说:“不哭的孩子真笨,少了吃奶的机会,还是爱哭的,爱闹的占便宜?”
于是,人们便得出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喝的"结论。
实质上,这是一种病态的现象,因为它会误导孩子,让孩子觉得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只要一哭或者一闹就能解决,所以不愿意去思考更好的解决办法。
久而久之自然就会使孩子养成投机取巧,甚至无理取闹的习惯。
会哭的孩子有人疼?
长大一点之后,我们甚至会替自己创造这种被伤害到想哭的感觉来寻求他人对我们额外的情感付出。
前几天在餐厅吃饭的时候,我看到这么一幕:隔壁桌有一个小女孩特别调皮,一直在旁边跑来跑去,然后突然就摔倒了。
摔倒在地的那一刹那马上张开双手向她的妈妈大哭,完全没有要自己站起来的意思,我目睹了全过程,看她摔倒应该也不重。
我愣住了,她反应真的很快,可能是她从小摔倒她妈妈都会马上把她扶起来,以至于她的第一反应就是朝着妈妈哭,因为她知道她一哭,妈妈就会紧张,就会把她扶起来。
果真,她妈妈急忙跑过去一把抱起她,安慰她。
我看到过很多孩子,在他摔倒的第一时间里,总是惊讶或好奇,他们抬起头来确认有大人在身边,然后放声大哭。
这时候亲密养育者会将孩子抱起,给予抚慰和亲吻。再小的孩子也知道,受伤是获得额外关爱的机会:我受伤了,你要为我难过,你必须做点什么来补偿我。
会哭的人有利可图?
人们在幼年时不自觉地习得的让自身获得好处的这些观念,它所带来的行为模式也伴随着我们成长。
成年之后,不再有权威人士出手相助,若不能对寻求公平和保护的自怜情绪加以有效的控制,就会演变成受害者心态。
职场中,似乎有很多爱抱怨爱哭闹的员工的需求会得到优先处理,宽容大度的员工的需求总在领导视野之外。
于是,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就经常学那爱哭的孩子那样,向顶头上司诉说工作不如意啦,房子光线不好啦,工作不好做啦,工资、奖金少啦,职称没评上啦,干了这么些年应该提拔啦……
总之,这些话有真有假,但其中一条,他们觉得抱怨好,觉得哭一下好,让人心软,让人可怜,就会得到施舍。
这些人一旦真的哭出施舍来,就会说:你看,叫一叫东西就来了,不要逞能,逞能什么也得不到。在这里逞弱倒成了正确的事情了。
人到了这份上,就已经上升为可悲了。
如果更多人信奉这一点,那就成了一个抱怨的社会,这个社会将不会再有笑声、歌声,而是到处充满哭声了。
抱怨,诉苦,编造故事,坐享其成,已成为一些人生活的乐趣了,这是一种低级的情趣。
这种由私心演变而成的恶习,人若沾染上了就像吸了毒一样,没有斗志,没有上进欲望,没有力量,没有创新,没有理想,没有是非观念。
总之,犹如吸食了白粉一般。
有家底的,吃清光。没有家底的,到处要,到处求,到处讨,得到东西,吃光、用光,又继续去要,去求,去讨,已成为一种习惯了。
我们还见过一些人,交给他办一些事,事都没办,就抱怨,就诉苦,就说办不了。
有的尝试办一下,根本不下工夫,不用心思,一遇困难,就抱怨,就不办,还说出许多理由。
这些人你会信任吗?
不要信奉“会哭的孩子有奶喝”、“会哭的孩子有糖吃”、“会哭的人有利可图”,你越相信,你离无能就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