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是《左传》的名篇,主要讲著名军事理论家曹刿请见鲁庄公、问战鲁庄公、跟随鲁庄公参战、最后论述作战胜利原因的过程,表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聪明智慧和远见卓识。对于文章的解读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语言极为简洁。大多是四字句,还有“未可”“可以”“乃入见”等更短的句子,这对于朗读课文,体会文言语言的简洁性都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叙事完整,巧设悬念。文章围绕长勺之战,交代了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写了战前请战、作战经过、战后问战。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层层推进,逐步展现曹刿的深谋远虑。可贵的是作战中间,齐人三鼓后,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在“望其旗靡,登轼而望之”后,刿曰:“可矣。”才“遂逐齐师”。鲁庄公不知所以,读者也不明白曹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巧设悬念。结尾论战一解谜团,大家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曹刿真乃军事家也,曹刿的形象一下跃然纸上。我们真心佩服古代史学家的构思之巧妙,《左传》不愧既是著名的史学著作,又是精彩的文学典范。
接着,文章详略得当。
其一:详写论战略写战争。题为“曹刿论战”,文章详写了战前的问战,明确了取信于民的作战基础,让我们见识了他的政治远见。战后的问战、回答让读者至此明白作战靠的是勇气,选择敌疲我打、后发制敌的时机攻击敌方,在知己知彼的情形下追击敌人,以求万无一失。曹刿的军事才华展现得鲜明逼真。对于作战经过则是略写,只起一个交代作战过程的作用。
其二:详写语言略写动作。文章惜墨如金,但曹刿的语言却洋洋洒洒,描写很详细。例如见到鲁庄公问“何以战”的三答,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曹刿取信于民、以民为本的政治远见。战后的论战又让我们体会到了他善于利用或创造作战时机的卓越的军事才华。这些详写的语言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动作互为表里,相互配合,表现了一个处事谨慎、考虑周全的谋士形象。而动作的略写又充分体现了先秦时期散文主要借助对话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其三:详写曹刿略写乡人。尤其是对乡人的描写,只有一句话。我问学生,乡人只有一句话,能否将乡人删去?学生回答,不能,因为乡人的语言虽短,但是对曹刿的规劝、关心,乡人的语言代表了那个时候人们对当权者的认识。我引用了“藿食者”的出处,让学生明白这不仅是平民的认识,也是统治者的看法。在这种环境下曹刿为了国家挺身而出的大义,在国难面前勇于担当的责任感让我们感叹、称赞!乡人的略是一种衬托。
其四:详写鲁国略写齐国。文中交代故事起因时提到“齐师伐我”,交战时讲到“齐人三鼓”“齐师败绩”,详写的是鲁国的作战情形。这一详一略鲜明的表现出在齐师发起不义之战后齐国上下、军民一心共同抵御外敌入侵,最终战胜齐国的精神。
然后,咬文嚼“鄙”。文中结构严谨,开篇曹刿对当权者的评价“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总领全文。学生对于曹刿的深谋远虑理解深刻,因为详写的内容很有说服力。学生对鲁庄公也纷纷认为是鄙:目光短浅。我出示了干时之战,学生更认为鲁庄公是平庸的人。我又出示了春秋时期的作战人员结构,那时没有常备军。学生了解到了鲁庄公首先把希望寄托在近臣身上的原因,因为他要靠这些人做他的左膀右臂去领兵打仗,所以这种认识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只是他对人民的作用认识不深刻罢了。至于作战胜利后再问原因,一方面说明鲁庄公用人不疑、善于纳谏,一方面又说明他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学生再去比较长勺之战与干时之战,其胜利的关键因素在于鲁庄公敢于信任“藿食者”曹刿,这本身就是当权者最大的远谋了。作为管理者,也许不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但他的贤明在于让各个行业的专家愿意为他服务,愿意为国家出谋划策,这是为政者最大的优点,最应具备的。因此,鲁庄公并非是鄙,而是远谋。这一点对于学生认识当权者、管理者也是课堂一个新的生成内容。
最后,文中的重点词语:肉食者、远谋、鼓、福、既克等;古今异义词:伐、鄙、专、加、牺牲、信、情、狱、忠、鼓等;出自本文的成语: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辙乱旗靡等;特殊句式:省略句、判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