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持好奇心
先说说第一个方法:保持好奇心。心理学家发现,好奇心在记忆和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个人的好奇心可以决定他能记住多少知识、用多长时间记住,以及能理解多深。换句话说,好奇心强的人往往更容易记住事情。
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对大脑进行扫描就会发现,人对事物、毒品或性爱产生渴望时,大脑会分泌大量的多巴胺,同理,一个人如果被某种事情激发出兴趣,他的大脑就会分泌大量的多巴胺,接着,他会开始记忆各种随机信息,为大脑学习任何东西做好了准备。这表明在神经层面,好奇心是一种饥渴,或者说是一种强烈的欲望,它能加强海马体内记忆的长期存储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好奇心强的人不光更有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记忆更多东西。
不仅如此,研究还发现,有些人一直都对周围的世界感兴趣,但这种好奇心与智力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就意味着两个相同智商的人也会因为好奇心不同,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
在工作中,好奇心也同样重要。一个好奇心重的人,相对来说不容易感到压力和疲惫,尤其在面临困境时,好奇心会让你保持积极的态度,也会激励你去探究其他人想都没想过的问题。有一项研究,研究者追踪了近800人的生活,并询问了这些人的个人目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者评估了包括自控力和参与度在内的10项独立特征后发现,好奇心最能预测达成个人目标的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好奇心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更有自主性。具体做法是:写下要学习的材料中你已经知道的,然后记下你真正想要回答的问题。这个做法可以突显你知识中的不足,并通过制造一个需要解答的谜题来激发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问你自己“假设……会怎么样?”,这样一来,就会触发反事实性思维,从而增强你的创造性智力。
2.培养成长型思维
除了好奇心以外,另一个实现个人成就的特质就是成长型思维。最先提出这个概念的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卡罗尔·德伟克,她在2007年写出了畅销书《思维模式》并赢得了广泛关注。从那以后,她又用了10年的时间,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其中有一个实验是,给一群10岁到11岁的孩子,设置了一些超出年龄水平的逻辑难题,结果发现,有些最聪明的孩子很快就感到挫败并放弃,而另一些孩子则不屈不挠。这个实验说明了一个问题:思维模式影响了孩子的表现。
那些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往往相信自己的表现会通过练习得以提升;而具有僵化思维的孩子则相信自己的天分是天生的,不会被改变。结果呢,他们因为遇到有挑战性的难题而精神崩溃,觉得自己如果眼下失败了,就会永远失败。德伟克在总结这个实验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对一些人来说,失败就是世界末日,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失败则是令人兴奋的新机遇。”
在另一项对高中、大学和公司的实验中,德伟克总结出了可能导致聪明人发展出僵化思维的态度。比如:你是否相信,这一次的任务表现良好,能否反映出你的总体价值?学习一种新的任务会不会降低丢人现眼的风险?努力只属于没有能力的人?是不是可以因为太聪明而不需要努力尝试了?如果你大体上赞同这些说法,那么你可能具有僵化思维,并且很有可能会错失未来的成功机会,因为你不愿意走出舒适区,去面对新的挑战。
在香港大学,德韦克评估了一年级新生的思维模式。香港大学的所有课程都以英语讲授,所以熟练掌握英语对成功至关重要,但很多学生是说广东话长大的,英语并没有那么熟练。德韦克发现,僵化思维的学生对上英语课程这件事不那么有热情,因为他们害怕这将暴露自身弱点,就算他们心里明白,上英语课程会对他们的将来有好处,他们也还是会尽可能地回避。
思维模式除了决定你会如何回应挑战和失败以外,还会影响你从错误中学习的能力。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额叶前部这一区域负责处理社交和情感,而大脑颞叶这一区域则负责处理信息更深层的概念。当一个具有僵化思维的人被给予消极反馈时,他的大脑额叶前部活跃度会明显提升,这似乎反映了他们受挫的自尊心。然而,尽管有这样强烈的情绪,他们的大脑颞叶却并不活跃,由此推测,他们太关注自己受伤的感觉了,结果忽略了接收信息的细节,以及下次应该从哪里提升。因此,那些思维僵化的人就可能一次次地重复犯同样的错误,这将令他们的天赋渐渐消失,变得碌碌无为。
相反,那些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往往会不断挖掘出自身的潜力,走向成功。萨拉·布莱克利是内衣公司Spanx的创始人,她的成长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小时候,她每天晚上放学后,父亲都会问:“你今天有没有搞砸什么事?”可能很多人面对这个问题时都会回答:“我今天很顺利,什么事情都没有搞砸。”但布莱克利却这样认为:如果她什么事都没搞砸,那就意味着她并没有迈出舒适区,结果就会限制了自己的潜能。这种成长型思维让萨拉·布莱克利放弃了卖传真机的工作,转而投资5000美元,开始了自己的内衣生意。如今,这桩生意的价值已超过10亿美元。
可见,再怎么艰难,也要享受学习的乐趣。如果你想拥有成功的人生,那么就要迈出舒适区,用成长型思维激发自己的潜能。
3.享受“理想的困难”
最后,我们来说说享受“理想的困难”。先来看一个案例。施蒂格勒是一位密歇根大学的研究生。有一次,他到日本调研观摩一堂四年级的课。课堂上,学生们在学习如何画三维立方体。这个任务对许多孩子来说并不容易,当老师察看孩子们的成果时,她很快就挑出了一个画得特别糟糕的男孩,让他当着所有人的面将自己的画誊到黑板上。施蒂格勒很疑惑,为什么这个老师会选择画得最差的学生,而不是最好的来展示呢?对于这个孩子来说,这看起来像是一种公开羞辱,而不是有用的练习。然而,那个男孩每尝试一次后,老师都会让全班同学来判断他画得对不对。当孩子们摇头时,男孩就得再试一次。男孩最终在黑板前站了45分钟,在此期间,他在周围人的注视下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可能你在听到这个故事时,会和施蒂格勒有同样的反应:这太丢脸了,如此公开讨论一个孩子的错误,只有最恶劣的老师才会做这种事。然而事实上,越是在这种严苛的教室氛围下,孩子掌握知识越牢固。
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当人感到困惑时,学习效果最好。额外的学习挑战起初可能有损于表现,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长期的收获。就像案例中的那个老师一样,她并没有一上来就教给学生应该怎样画,而是让学生在没有找到正确答案之前不断地尝试,这样的方法,学生会学到更多的东西,也能更好地理解根本概念,他们也能更好地将所学转化为新的、不熟悉的问题。这种方式就叫做“理想的困难”。
引入理想的困难也能强化我们阅读材料的能力。翻开教科书你会发现,书中浓缩了各种概念,这还列出了图表和清单,实际上,这并不利于长期的记忆。如果教科书能够引导学生对难点和矛盾之处做出更好的讨论,那么学生可能会学得更好。也就是说,只要能让一个人感到一点点挫败,就能换来更深入的思考和学习。